返回第十一章 乱世重权谋(1 / 2)襄汉首页

初平年间,荆州刺史王睿为孙坚所杀,荆州遂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董卓当时任命刘表代王睿为荆州刺史,刘表在得到诏命后,立即马不停蹄来荆州赴任。

但当时荆州因为群龙无首,已经乱成了一锅乱麻。

荆州之内宗贼昌盛,在地方上划地自守,不服王命,成割据之实。

不仅如此,当时袁术占据南阳,尽得南阳之众,吴人苏代领长沙太守,贝羽自封为华容长,各自引兵作乱,混战不休。

当时刘表手下无一兵一卒,唯有一纸王命在手。

身边的许多好友劝他不要来荆州赴任,自寻死路,但刘表抱着为大汉安定南疆的梦想,毅然决然决定单骑入荆州。

在进入荆州之后,刘表寻到蒯良、蒯越、蔡瑁三人商议安定荆州的计策。

当时蒯良与蒯越各提了一个计策供刘表选择。

在听到蒯良与蒯越的计策之后,刘表毫不犹豫的选择了蒯越的计策。

并且当时刘表还对蒯良与蒯越的计策作出了不同的评价。

“子柔之言,雍季之论也。

异度之计,臼犯之谋也。”

这句评价是什么意思呢?

《吕氏春秋·孝行览》的《首时篇》中记载了一则故事。

春秋时期,晋楚争霸,于城濮一地展开决战。

在那场战争中,晋文公问计于臼犯(即狐堰),狐堰主张“礼不厌美,战不厌诈”,建议晋文公用诈计。

晋文公将臼犯的这番话告诉了雍季,雍季却不同意,他向晋文公劝谏道,

“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畋,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

雍季的意思是用诈伪之道就算可侥幸成功,但就像竭泽而渔,焚薮而畋一样,终究不是长久的办法,长久之道唯有实行仁义。

但晋文公没听雍季的,反而采纳了狐堰的计策,最终他在城濮一地大败楚军,一举奠定了他霸主的地位。

同样的,当时刘表也没听蒯良的计策,而采用了蒯越的计策,果然后来刘表顺利平定了荆州,成为了荆州之主。

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蒯良与蒯越两兄弟的性格是截然相反的,蒯良重王道,信奉仁义,蒯越重诡道,信奉权谋。

在乱世中,无疑蒯越这样的人才是君主真正需要的。

要想让这样一个性格的蒯越折服,刘琦只凭方才那副说辞可不行,但刘琦又不能全盘否定自己刚才的说辞,否则他就前后矛盾,不攻自破了。

这才是蒯越给刘琦出的真正难题,也是他给刘琦的一个考验。

重视诡道的蒯越,需要的不是一个满口圣人至理的仁义之君,而是一个可以随机应变,不慕虚名而取实利的霸道之君。

在蒯越给刘琦出招之后,他就静静的站在那里。

蒯越见刘琦初听他之言后,脸上顿时闪过思索之色,但这思索之色并没有存在太久,

随后他就见刘琦先抱拳对着主座的刘表遥遥一敬,然后开口问道,

“琦敢问蒯君,当初我父单骑入荆州,身边无一谋臣,无一兵将,蒯君又为何能襄助我父,出计平定荆州乎?”

“当时荆州大乱,人人朝不保夕,蒯君身后负有一族人命,本当以自保为先。

但蒯君却对势单力孤的我父倾心投效,牵马奔走,不惜与众宗贼为敌,这是缘何?”

刘琦的这一番话让蒯越愣在了当场。

而刘琦的这番问话也引起了刘表的注意,他也很好奇,当时的自己是以什么折服蒯氏兄弟的。

于是刘表身体微微向前倾,似乎是想听清楚蒯越的回答。

为什么?

这话对智计百出的蒯越来说,并不难回答。

最好的回答便是当时刘表身负王命在身,乃是名正言顺的荆州之主,有此大义在,再加上自己当时观刘表有明主之资,故而投效。

但他要是这么回答了,岂不是变成自己自相矛盾,不攻自破了?

方才他可是说的清清楚楚的,所谓天下大义只是虚无缥缈的,不是实利。

而王命是天下大义的一个具体表现。

刘表当初因为身负王命,而有了名正言顺的名义来平定荆州。

也有了这个王命,才让荆襄众多俊杰倾心投效,这一点足以证明,大义有时是天下最大的实利。

蒯越沉默不答,他一回答,不攻自破的就是他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