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游临江寺(1 / 2)西瓜味的风和你首页

大年初六,本就不浓的年味已经渐渐消去,返工的人潮陆续涨起,好在,早七点的地铁,一点儿也不挤。

陶抒苒和姜寒栖排排坐在空荡荡的车厢里,再过几站就可以到达她们的目的地——临江寺。

这是她们在初二那天就约好的事情。

那天的互助学习结束后,陶抒苒就主动提出了想去寺庙上个香。

生活在新时代的好少年,陶抒苒同学,原本从不信这些玄乎的东西,但最近发生的事情,她觉得自己已经很难用科学解释了。

尤其是,那些梦真的太过真实了,甚至联系到了现实,仿佛就是在未来发生的事情。

只是现在来看,陶抒苒是得到了好处,和姜寒栖有了关系上的进展,那她就应该去拜一拜,感谢一下这冥冥之中;若是会酿成什么祸事,那她早早去表个态度,也不算是毫无作为。

但求心安。

临江寺是申城香火最旺的寺庙,有着千年历史,是全国重点寺庙,也是申城标志性景点之一。

听姜寒栖说,大年初一抢烧头香,初五财神日,再加上年后三天的难得假期,临江寺的人流量会非常大;考虑到初八返校、初十就开学了,她们把日子定在了初六,交通工具选择了地铁和步行,以防返程时道路拥堵影响心情。

得益于学生时代的早起习惯,抵达临江寺时,还未到开放时间,门口已经有了大批人群,陶抒苒不由感叹,要是她们稍晚点,不知道该排多久的队了。

陶抒苒看看隔壁那一到夜晚就繁华拥挤的商业街,此时对比起来,着实冷清。

两人出门时都只喝了一碗薄粥垫垫肚子,姜寒栖本想去附近一家中式早餐连锁店买两份早点,被陶抒苒连连摆手拒绝了:“不不不,都到了寺庙前,神仙还没有吃到呢,怎么可以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

可以不信,不可不敬,这是陶抒苒奉行的基本原则。

姜寒栖听了这话不由笑了出来:“苒苒,临江寺是佛教寺院。”

陶抒苒贫瘠的宗教知识不想管那么多,她揪着姜寒栖的衣袖就去排队了。

临江寺建筑面积超两万平,风格考究,颇有古韵,但陶抒苒既对古代建筑不感兴趣,也无意来旅游打卡;因此,尽管这是陶抒苒长这么大以来第一次来临江寺,她还是拉着姜寒栖一路直奔主题。

还未走近佛堂时,陶抒苒就已经闻到了一股檀木的浓香,从远处看过去,正堂前方的千年檀木千手观音旁,已是围满了人,可见香火之旺。

陶抒苒排队买香时,看了看忙碌的人群,叹了口气:“你说他们都是来求什么呢。”

“都有吧,不过临江寺最为灵验的是求事业学业的,我们来这里倒是很合适。”姜寒栖靠得陶抒苒很近,轻轻答道。

“你好懂呀,之前是不是来过?”陶抒苒好奇地看向姜寒栖。

“我只去过寺庙一次,不是在这。”姜寒栖笑着摇了摇头,她目光游弋了一小会儿,继续道,“我有个叔叔倒是每年除夕夜都会来这边,早早在外面排着队,等着烧大年初一的头香。”

“这……有……”意义吗。陶抒苒的注意力被吸引到了后半句话上,她想吐槽几句,想了想又觉得太过冒犯了,便把话憋了回去,重新开口道:“都是为了一个心理寄托吧,挺好的,毕竟是个美好愿景。”

烧完香后,陶抒苒便去各大神像处挨个拜了一拜,临江寺的小殿实在太多了,全拜也不切实际;虽说没在功德箱捐钱,但陶抒苒的香买得可粗了,干完这些后,二人往里走,去请开光附身符。

一整套流程是姜寒栖带着做的,也不知为什么,姜大佬竟然对这个都这么熟悉,不过陶抒苒转念一想,毕竟是个备忘录笔记里什么事儿都会学习的人啊。

陶抒苒感叹道:“学神就是学神,你肯定是不用求符了。”

“不是的,世人皆有所求。”姜寒栖垂下眼眸,这是她刚明白不久的道理。

“为什么呀,可你都不用学习欸。”

听了这话,姜寒栖失笑:“怎么会呢,不过现在确实比较空闲,我最近的考试在暑假,计算机决赛。”

“?”陶抒苒震惊,“为什么高一就搞学科竞赛了。”

“高三一般在准备保送、自招和高考了,学科竞赛尽量都会在高一高二结束,计算机和高中知识联系不大,高一参加是最合适的。”

“……所以你高一都考完了?”陶抒苒印象里,上学期的时候确实有一段时间姜寒栖并没有来上课。

姜寒栖平铺直叙,轻描淡写得就像在说个小月考:“没有,只考完了物理,数学和物理的时间冲突了,所以没考,计算机还差个决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