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青穿越了。 她穿到了一个架空的古代,一个女人可以和男人一样,光明正大参加科举、为官作宰的时代。 不必被三从四德束缚着,不必困在后院,每天为一斤猪肉两根蒜苗斤斤计较,或者跟老公的合法小三为一枝簪子两尺布、或者老公今晚该睡谁而掐架争宠。 老实说,她很庆幸。 在这个世界,她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父亲过世,母亲独自抚养她长大。 她的这位母亲,包括已经过世的父亲都曾是科举上的失意人。 这对父母跟现代那些年少时学业不得意,成年后也依旧耿耿于怀的父母一样,指望孩子给自己争口气,基因突变,考上清华北大,实现少时未竟的理想,就好像那些遗憾真的可以就此圆满。 原主是个很努力,但天分有限的孩子。 在父亲过世后,母亲一天打三份工,都要坚持把原主送到财力所能承受的最好的书院读书。原主是白天学,晚上学,别人在吃饭,她在学,别人在打闹,她还在学。可就算这样,在月度小考中,她依旧只能在成绩榜上占一个不上不下的位置,拿一个不好不坏的成绩。 她所就读的书院,在整个县城里,甚至都排不到前五。 而一次县试录取的人数,只有三十人。 一年一度的县试又要来了,原主的母亲王氏是个严厉而又寡言的母亲,原主却发现,母亲会在她看不到的地方,用一种殷切而担忧的眼神,长久地注视着她。 在又一次小考,拿到一个中等偏下的成绩后,原主小姑娘浑浑噩噩回到家。她如常而又麻木地跟母亲打过招呼,吃过晚饭,写完大字。她躺在漆黑的屋子里,脑子才艰难地转动起来。她望着书桌上书籍纸张堆叠的轮廓,从能持笔写字时起,她在那张桌子前度过了她所有的童年和少年时光。 一个念头从来没有如此清晰地出现在她的脑海中,她永远都不会考过县试的! 一种几乎灭顶的绝望和恐慌将她淹没,她缩在被子里,哆哆嗦嗦哭起来。一时委屈地想,她已经尽她的全力了,还要她怎么样?一时绝望地想,是啊,她已经尽她的全力了,她还能怎么样? 在痛哭了一夜之后,原主高烧加感冒,本就孱弱的身体不堪重荷,就此香消玉殒。 随后,苏青来了。 苏青很同情这个小姑娘,不管在古代还是现代,读书都不是唯一的出路。当然,比起种地,面朝黄土背朝天,或做小买卖,看人脸色,迎来送往,读书无疑是最轻松、也最荣光的一条路。 所以苏青也不能免俗,要往读书科举这条路上挤一挤。 苏青在养病期间,大致翻了翻原主记忆,对本朝的科举制度有了大致的了解。 县试是童子试的第一道关卡,相较于后面的府试院试,乃至于更靠后的乡试会试殿试,已经是再简单不过了。但就算是最简单的县试,对于许多人来说,已经是一道就此止步的分水岭。 县试的考试内容是两篇八股文,一首试帖诗,再默写一段《圣谕广训》。 《圣谕广训》是本朝玄宗写的十八篇短文,训谕世人向善守法。只管背就是,无须赘述。试帖诗和八股文就比较难了。前者要五言六韵,要用典,还要歌功颂德。后者虽然有统一的制式,但考试内容在四书中,光这四部经典就有五万字,再加上增广集注、再注…… 而在这之外,还有最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毛笔字。 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代,老师都千叮咛万嘱咐,卷面分非常重要,一首漂亮的字,是打动阅卷人的第一要素。在现代是楷体,在古代也有专用的应试笔体,就是馆阁体。 她的钢笔字在高中断断续续练了三年,庞中华、司马彦的字帖各写了两三本,一手楷体谈不上个人风骨,但也算中规中矩,应付高考是绰绰有余。可惜一朝穿越,硬笔变软笔,只能重头再来。 原主的毛笔字堪堪算工整,不过就算这样,也比苏青的狗爬字强多了。 幸好原主一向懂事,母亲王氏也放心,不是那种天天要检查孩子作业的严厉家长,所以苏青有了一丝暂缓之机。也因此,苏青身体刚好些,就天天趴在书桌上临字帖。 写字这上面,有点一理通百理融的意思。 就好像在现代,楷书写得好了,再学行书就事半功倍。或者中文写好了,去写英文,再不济也是工工整整,看起来顺眼。所以,当苏青习惯了毛笔的握笔姿势,摸索到一些基本的运腕技巧后,狗爬字渐渐消失,写出来的字也一日比一日像样儿起来。 这一日王氏做工回来,雷厉风行道:“你病也好了,明天就去书院吧。” 苏青心想丑媳妇早晚要见公婆,也就点头,“我听娘的。” 王氏系上围裙,夺过菜刀,把苏青赶到一边,皱眉道:“你这病了两个月,落下多少功课?” 苏青默默缩回手。 何止是落下新功课,就是以往原主会的,也都忘差不多了。 原主的记忆,苏青继承的是半半截截,乱七八糟。很多无关紧要的,像是前年中秋吃的玫瑰馅儿月饼怪怪的,不如莲蓉馅儿的好吃,像是赏月时被毒蚊子咬了两个大红疙瘩,十多天才消……都记得清清楚楚,但是正经该记住的四书五经,先生上课时重点强调的内容,基本忘得一干二净。 王氏一看苏青这样子,深吸一口气,“还不去学!” 苏青乖乖回屋,继续深造。 这两个月,苏青没有只练字,四书通读过,笔记里的知识点熟读过。最关键的,是把请假前讲到的《孟子见梁惠王》,背了个滚瓜烂熟。如无意外,这是销假后夫子会重点考查的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