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章 紫阙崔巍(1 / 2)苍天岂容误苍生首页

车子走了两里左右(时制,八、九百米的样子吧),路中央的御道隔墙戛然而止——并非这条路到了尽头,而是来到了十字路口。

这个时代,自然没有红绿灯,也没有交警指挥交通,御者控辔,左右觑望,确定不会同别的车子发生亲密接触,这才折而向西。

喔!东西向的这条路更加宽阔!何苍天十分肯定,路两边榆、槐树之所夹,超过了五十米!

这条路的尽头却已不远——已遥遥望见,路之尽头,一座气象万千的象阙巍然耸立,雄伟的高墙自两阙向南、北两个方向延展开去。

宫城?

宫城!

两汉旧宫,魏晋增葺,此时代这颗蓝色星球上最繁庶、最强大国家的心脏。

何苍天有些口干舌燥了。

若史载及现代的考古证论无误,这座阙门,应该就是宫城的东门万春门;而某种意义上,车轮下的这条大路,其真正尽头并不能说就是万春门,此路延入万春门后,一路向西,将宫城分为南朝北寝的两大块,然后出宫城之西门千秋门,继续向西,直抵洛阳城的西门阊阖门。也即是说,这条宽逾五十米的大路,不但将宫城分成南北两大块,还东西横贯了整个洛阳城。

需要说明是,所谓宫城的“东门”、“西门”,后面或都应加上“之一”二字,不过,不比后世对魏晋洛阳城十二门已有定论,其宫城到底开了几门、门们的名字又是个啥,史载模糊,而遗迹湮灭已久,考古亦无的论,千百年来,众说纷纭,现在,这个“的论”,即将出于俺何某人之口……之眼了!作为一枚道地历史爱好者,焉能不心神激荡?

车子愈驶愈近,阙门样貌已清清楚楚,这个形制……有趣!

在何苍天的印象中,不论是之前的秦汉,还是之后的隋唐,阙门之形制,都是门、墙在一条直线上,左右两阙则凸出于这条直线——真正的阙门早已湮灭,后世保存完好的古建中,唯一残留阙门遗意的,只有故宫的午门,它凸出于门前广场的两排雁翅楼,勉强可视为阙的变形。

眼前的这座阙门,却是左右两阙同宫墙相连——阙、墙在一条直线上,而宫门后坐,门、墙之间的距离,目测,总有四、五十米的样子吧!

有趣、有趣。

有趣的还有宫墙。名为宫墙,其实是地地道道的城墙形制——高、厚不必说了,雉堞之外,居然还筑有马面!即是说,眼前的这座魏晋宫城,具备完整的防御功能。这一层,同后世皇宫如明清紫禁城者之形制迥然有异了。

嗯,还有护城河……阙门前一带地面宽阔平展,不可谓之“桥”,不晓得是河道至阙门附近打住了呢,还是转为暗渠?

车子愈驶愈近,阙门的形制看的清清楚楚:

左右二阙皆是子母阙的形制,即一个母阙带两个子阙,一子阙居于母阙之侧,另一个则居于母阙之后,若从空中俯瞰,应该是个曲尺形状。阙台——母阙、子阙拢在一起,大约……二十六、七米见方的样子吧!

高耸的阙台之上,筑有壮丽的楼观,母阙的楼观两层,子阙的楼观一层。

左右二阙完全对称,其间隔,大约……近四十米吧!

这四十米的间隔,亦即是座于阙台之后的宫门的宽度了。

这是一座极高大的楼观式宫门,宫门之上,亦如左右二阙之母阙,筑有两层楼观,而形制更加繁复壮丽。

门开三道,中间的一道门是关闭的,人、车皆从左、右门道出入。

阙前五十米左右处设拒马,禁卫森严,验过符信,翻检过露车所载,一切无虞后,方才放行。

此处,御道隔墙终于到了尽头。

但大路并未消失,而是“升级”——从夯土变成了砖石:中央的御道,以大块青条石铺就;左右两道,铺以大块的青砖。

而卫士皆衷甲,何苍天终于“见证”到魏晋甲胄之实貌了。

不论级别高低,一水儿的……应该就是“筩袖铠”吧?甲身开襟,以纽襻相系,有“钎”——即披膊,长度接近肘部;有高竖的盆领;有极长的腿裙——长到只露出了圆头高靿靴,完全遮住了极阔的裤腿。

也即是说,整个躯干,由上而下,从脖颈到小腿,再加上大臂,都被甲片裹的严严实实。

这个保护,算是十分之到位了,只是,这套铠甲的分量着实不轻,不晓得这些卫士值一班多久时间?换了俺,哼哼,不晓得撑不撑得下来?

还有,现在是颇有点儿秋意了,若是盛夏时分,如此装裹——哼哼,那可真叫一个爽啊。

另外,腰间皆系以那种极具特色的制式皮带——同玄圃西门卫士所系者一模一样。

不过,这班卫士皆着屋山帻,没见到一个顶胄的。

看来,非得准备动刀动枪了,才会甲胄齐全?

还有,长腿裙应该是骑兵的装具吧?对于步兵来说,这玩意儿未免太累赘、太沉重了些,这班宫门卫士着长腿裙,防护啥的,还在其次,主要作用,应该是为了观瞻威仪吧?你看,一个个高大强健,都是挑过的。

记得曹植的《先帝赐臣铠表》中,还提到了什么黑光甲、明光甲、环锁甲、两当甲,其中,两当甲不算稀奇,但黑光甲、明光甲、环锁甲什么的,俺是真正好奇啊,看来,暂时还不能尽数满足俺“见证历史”的要求啊……

虽然胡思乱想,但何苍天晓得,到了这个地界,就不敢再东张西望了,于是就有些后悔:史载,宫城万春门前这条东西向横贯整个洛阳城的大路,向东是直抵洛阳城的东城门之一的建春门的,方才在路上之时,若自己回头,岂非就可以遥遥望见建春门了?

哎,就忘了这茬儿。

事实上,也不算是忘了,实在是一路行来,目不暇给,看不过来啊。

车子驶过阙台,何苍天发现,母阙之后的子阙以廊道同其后的宫门相连,且此廊道为上下两重的复道;透过廊柱,可见廊道外侧院墙隐现。左右阙皆然。

如无意外,此院落……当为屯兵之所。

这座阙门,除了阙台和宫门的楼观可容纳相当数量的兵力之外,更附有专门的屯兵之所,可见,其用途绝不止于单纯的礼仪观瞻,更有着实实在在的强大的防御功能。

两架车子,一前一后,驶抵宫门,何苍天到底还是忍不住,抬头瞄了一眼,飞檐之下,过梁之上,牌匾虽不甚夺目,但三个大字清清楚楚:万春门。

没错,没错,正是万春门!

车子“左入”,即从南门道驶入。门道的长度,超出了何苍天的心理预期——总有二十几米的光景吧!也即是说,这座宫门——包括其上的楼观,进深少说也有二十多米。

车子驶过门道,大道两侧又现院墙,此为之前院落之延展?还是另起了一处院落?不管是哪一种情况,应该同为屯兵之所。

何苍天算是对史书上动不动就冒出来的“屯兵某门”有了真正直观的理解了。

抬头,本以为千百殿阁就在眼前铺开,然而……错了。

目光的尽头,是又一座壮丽的宫门,形制与万春门无异,只是欠奉左右双阙;宫门两侧,高大的宫墙向两边延展,几不见尽头。

墙头覆瓦,不再是城墙的形制,可以谓之普通意义上的“宫墙”了。

青条石和青砖共同铺就的大路由万春门向这座宫门伸展,如无意外,这条宽近五十米大路,应由东而西,横贯整个宫城,将之分成南朝北寝的两大部分。

目测,两个宫门之间的这段路……六、七十米的距离,而考虑到万春门的宫门后座于阙台和宫墙,其宫门本身又有二十多米的进深,则两道基本平行的宫墙之间的距离,几近……百米!

何苍天反应过来了:他对皇宫的直观印象,皆来自于故宫,但秦汉以来,皇宫其实皆有两道墙。外面一道曰宫墙,或曰宫垣;里面一道曰殿墙,或曰殿垣,两道墙共同构成一个大大的“回”字型结构,将整个皇宫包裹起来。这一层,同明清紫禁城只有一道宫墙是很不一样的。

眼前的这道宫墙,就是所谓“殿垣”了?

“殿垣”上这座同万春门遥遥相对的宫门又叫个啥名字呢?介……史书上可是没有记载。

或者,“万春内门”?

暂时不会有答案了,因为车子并不朝着这座宫门驶去,过万春门之后,很快便右转,折而向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