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是主人在蜀地随性惯了,蜀华公主府上下都弥漫着懒散的气息,就连管事萧昱也搬了条长凳坐在桂花树下小憩。 但是他一贯浅眠,玉哥儿端着桂子羹从他身边走过时候他便睁开了眼,喊住了玉哥儿:“端的是什么?” “回萧管事,是厨房做的桂子羹,小的正要给殿下送去。”萧昱的眼光让玉哥儿有些不大自在,他朝萧昱扬了个笑脸,“萧管事,再迟一会儿这羹就凉了。” 萧昱这才放了他走,玉哥儿长舒一口气,且加快了脚步,生怕再出什么岔子。 等到了书房外,却是听到里面有两个人的声音—— “殿下心不静,是以写不出好字。”、“你在旁,孤自然静不下来。”、“那便是如叙的错了,请殿下责罚。”、“孤罚你有什么用,一顿好打都见不得落下滴泪珠子,寻不到趣味,孤有这闲功夫,还不如养只鸟儿,都比你叫唤得动人好听。” 这位殿下还真是毒舌,玉哥儿站在门口出神地想,里面的对话戛然而止,那叫如叙的男人的声音传来,“谁在外面?” 不温不缓的声音,听起来却格外有力度,玉哥儿忙回过神来,答道:“奴才给殿下送桂子羹。” “进来罢。” 玉哥儿甫一入内,便闻到悠然的松香,令仪正坐在案后,手中拿着软毫,他进来时她都不曾抬眼,只有站在她身侧的男人略略抬起头看了他一眼,随即又再度将目光落回了她身上。 论起皮相,玉哥儿算是极为出挑的了,往前从未觉得自己输给过旁人多少,今日与眼前二人相较起来却好似往尘埃里跌了一跌,他埋着头站在那里,端着檀木盘的手隐隐有些发抖。片刻后,坐在案后的公主终是停下了手中的笔,抬头看了他一眼,“放在桌上就出去罢。” 玉哥儿低声应了是,临退出去时再抬头悄悄看一眼,都觉得神驰目眩。 待人退出去后,息何便开口道:“方才那人一直在看着殿下。” “这长安城中看着孤的人多了,明里暗里,数都数不过来,他看孤,这有什么稀罕。” “但他看殿下的眼神,与旁人都不同。” 她嘴角挂着若有似无的笑,“有何不同。” 息何却不说破,只是悠然从她手中接过了那支笔,又捉过她的手来,在摊开的手心那笔端勾了勾,她睫毛颤了一回,抬起眼来看他,因为身上有伤,她举止都变得格外缓慢,昏黄的天光从半透的纱窗中落进来,映照在她脸上,有种凝滞的美感,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息何更甚,他看着她红唇微张,大珠小珠落玉盘,“监修灯轮的是裴相公?” 这句话问得突然,息何答不是,“户部侍郎李沣,但修建灯轮是裴相公的意思,陛下自开国以来一直勤勉节俭,裴相公当权之后才逐渐不再那么严苛,这倒是让群臣松了口气,君臣之间也变得活络起来。自殿下去往蜀地后的这八年,宫中大大小小的宴会每年数不胜数,弹劾的折子都被压了下来,现在朝中群臣唯裴相马首是瞻。” 令仪偏过头去看息何,“神官对孤说这些做什么?” 他反问,“难道殿下不想知晓么?” 她说不想,“孤只是想知晓灯轮是否归裴相公监修而已,神官却对孤讲了很多别的话,孤不太能懂神官的意思。” “臣也是说说而已,殿下不必放在心上。”、“神官都已经说出来,却又要孤当作不知晓么,神官不只是口是心非,还喜欢强人所难。”、“是么,论起口是心非来,与殿下相较,臣还是略逊一筹。” 她拧眉,抽回了被他握着的指尖,站起身来往圆桌踱步而去,息何看着她裙角的水纹在空中划开弧线,白净的指尖抚上了瓷碗边缘,她垂下眼来的时候神情温和,“活于这世间,谁又不曾口是心非过呢?” 听来极为伤感的一句话,息何的眉心动了动,他的轮廓在落照中显得温暖动人,令仪的嘴角抿起,抬手将那碗桂子羹倒入了花盆中,又听他问道:“殿下伤好之后,准备向陛下讨些什么差事来做?” “父皇让孤做什么,孤便做什么。”、“殿下心里便没有什么揣测么?”、“自古圣心难测,神官此言让孤很是为难。”、“殿下当真没有么?”、“神官觉得孤有么?”、“这是殿下的事情,臣不敢妄自揣测。” 他话里绕来绕去,令仪被他绕得有些烦闷,索性说道:“监修灯轮。” 谁知他只是挑了挑眉,并未流露出惊讶的神情,令仪问,“神官也早便料到了?” 息何点头,朝中近年来都不遗余力地对皇帝歌功颂德,目前最要紧的事情,那便是修建灯轮了。皇帝若是想试探令仪,给她些差事做,灯轮便是摆在面前的担子,等着她来挑起。但令仪蹙了蹙眉,摇头,“何必铺张至此。” “盛极必衰,”息何道,“道理殿下都懂,又何须臣再来说一回。” 她说也是,皇帝现在大抵需要的并不是逆耳的忠言,大业开国直至如今百余年,盛世早已不在,先帝在位时就已经是强弩之末,空顶了盛世的外衣,谁晓得其中的腐朽与溃烂。皇帝登基后稍稍有所改善,但到了如今也是重蹈覆辙,乃至更甚从前。 皇帝膝下子嗣单薄,太子病弱无能,八皇子年幼平庸,自此之外再无皇子,朝中早已有人将风头转向了其余的公主,废太子改立太女并非小事,虽说能者任之,但大业开国这百余年来,还从未出过一位女皇。 若当真是要改立太女,那非琅华公主赵令姝莫属。 但现下这件事起却因令仪的回京而变得有些不同,难怪令姝时时挑衅试探,全都是在做着这件事情的打算。伤好之后皇帝召令仪入宫时,令仪在路上想起如叙这个人来,本以为神宫一别,自此天高水阔,再是不能有旁的交集,何曾想到他竟然又出现在她面前。 堂而皇之,毫无廉耻,说她始乱终弃,光明正大地入了公主府,霸占了她最为喜欢的临风院。 这人,大有问题。 令仪揉了揉额,且先不管他到底是何居心,眼下要处理的事情太多,教她分不开心神去管与如叙的这笔风月债,好在他似乎并不是皇帝的人,也与令姝毫无瓜葛,这在令仪看来是最好的,所以也就任由如叙待在身边待着。 闲时有人与她逗闷,在时局紧张的长安城中,也不失是一种消遣。 皇帝在承乾殿议事,令仪一身紫色团花袍服入内时兵部尚书正向皇帝奏明与剑南道匪患有关的折子,皇帝瞧见令仪进来了,当即有些晃神,随即把视线从她脸上别开,招手,“来得正好,你在蜀地待了八年,前些时日回来之时也曾平过河池的匪患之乱,剑南道匪盗成患这样多年,闹得蜀地民不聊生,这你为何不报给朕?” 皇帝的兴师问罪来得突如其然,连兵部尚书都怔了怔,兵部尚书在朝为官这样多年,清楚的晓得当年发生的事情,若是让他说句实在话,令仪被遣往蜀地当属皇帝迁怒,只可惜了这位年少便惊才绝艳的公主,幽居蜀地八年,听闻深入简出不问世事,当年的意气飞扬想来也该被那场无妄之灾给磨灭了。 想着就觉得唏嘘,兵部尚书微不可察地叹了口气,本想着看在当年那位贵人的份上替她的女儿度过这一关,正要开口,却看见那绣了白泽兽纹的袖口一掸,令仪的声音在空旷的承乾殿中响起:“儿臣曾上过奏章一十三道入京,言明剑南道匪患之祸,父皇不曾披阅过?” 皇帝本意只是想施压,没料到她会这般回他,眉一拢,“十三道奏章?此话当真?” 她面色不改,端端地立在那里,背脊笔直,“儿臣不敢有所欺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