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交趾身为大明之前的领土,又有小中华之称,献上去的降书当然是汉字了。
实际上,明清时的交趾、朝鲜,甚至是东瀛等国家,虽然各个国家的语言不同,但神奇的是,他们却可以利用文字交流。
因为这个时代东亚还属于中华,这些藩属国,或在中华影响力之下的地区和国家,全都崇尚四书五经,处处学习中华。
知识分子,甚至是权贵阶层,熟读中华典籍的人比比皆是,甚至有人会说中原话,当然,因为距离的原因,说的不够标准。
在接连夺占交趾北部十几个小城市后,稳坐河内的郑氏家族终于坐不住了,交趾北部是他们的势力范围,他们岂能容许别人来侵犯。
于是当代郑氏家族族长,也就是黎朝的实际控制者,郑阳,当即决定派遣马步军三万人,并五万临时征召的农兵,还有二十门大炮,一百头战象,号称二十万大军,和明军展开决战。
结果自然是毋庸置疑的,在明军凶猛的火力,以及精锐的士兵面前,郑军一触即溃。
五万布防在侧翼的农兵刚一听到炮声,便吓得心惊胆战,脚步不稳,才走出去几步队形就散了,接着明军骑兵出击,马蹄才刚跃进人群,这些农兵就开始玩命似的往后奔跑,逃命。
郑主郑阳不甘心首战就这么输给明军,于是又命战象排成密集阵型,在马步军五千余人的伴随下,对明军的阵型发起冲锋。
战象在中南半岛是当之无愧的重武器,重达数吨的大象一旦进入人群,动辄就能击伤打死几十人。
因为战象碰撞、踩踏全是钝击的缘故,就算士兵穿了铠甲也没用。
可惜黄得功此行带了大量的佛郎机、火箭、虎蹲炮等火器,一看到郑军战象冲来,他便指挥炮手疯狂射击。
可怜那些战象,才冲了几十步,就在距离明军阵地百十米处死伤殆尽了。
至于伴随他们作战的郑氏马步军,也被压死踩伤数百人。
见识到明军火器的厉害后,郑氏精锐的正规军不战自溃,在明军骑兵的追逐下展开了一场长达数十里的大逃亡。
最后只有郑主郑阳和身边我五百亲军,再加上一路上遇到的,收拢的溃军七八千人回到了河内。
其他几万人不是当了逃兵,就是在溃逃过程中被明军骑兵杀死,或者俘虏。
郑主郑阳意识到自己一家无力抵挡南下的明军后,当即决定往南方撤,放弃交趾北部最为富裕的红河三角洲。
可惜阮氏并没有和郑氏配合的意思,在得知郑氏遭遇明军攻击,损兵折将十几万人后,阮氏判断郑氏已经完蛋了。
于是阮氏当代家主阮邵武,便当机立断决定发兵马步军两万人,征召农兵六万人,战象八十头,重型火炮二十门,轻型火炮一百门,火铳三千只,北上征讨郑氏的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