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37章 小剧场:维也纳之战(2 / 2)宣德朝首页

朱允炆对于赛里斯八旗的思想方面控制的很严格,一切有悖于中华文化的部分都被他以雷霆手段给剔除了。

“回去准备一下,明日就由你主攻了!”

翌日。

大明帝国宣德十八年。

大清帝国天顺二十二年。

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邦国都,维也纳城。

“大清帝国皇帝陛下、巴尔干的征服者、突厥可汗、保加尔可汗、希腊国王、乌克兰的保护者、伟大的东方帝国皇室、吾皇陛下向神圣罗马联军告知,所有联军立刻投降可免罪过。要不然我大清帝国军队杀入城中,你们想要投降却也来不及了!”

朱允炆都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多了这些头衔,不过在前锋将军念出他的头衔之后朱允炆也是一副很享受的模样聆听着。

不过令朱允炆气愤的是,他这一长串头衔居然没有镇住城楼上的奥萨联军。

甚至有几个胆子大的萨克森军士直接爬上墙垛子,挥舞着前些天从清军那里缴获来的八旗军军旗。

“给朕用火炮轰城!

步绿营、两蓝旗步卒、冲车兵、楼车兵准备,炮火停下立刻进攻!

马扎尔两白旗迂回去维也纳城北部,阻断普鲁士邦援军。一旦发现立陶宛国援军也到达了战场外围,就立刻撤离给大军发信号弹!”

朱允炆看似气定神闲,但实际上他所面临的局面其实非常紧急。

由于北方的战场上新奥斯曼国与莫斯科大公国的联军迟迟不能打下华沙城,这就导致了立陶宛大公国腾出了足足三万援军正在赶往维也纳城。

而刚刚参战的普鲁士邦也派遣了援军袭扰清军,要在立陶宛大公国的援军到来之前保证维也纳城不能为清军所贡献。

最关键的是,朱允炆的盟国不是东正教国家就是儒家立国。西欧的天主教国家早就对他们的疯狂扩张而感到不满了,若是占据继续拉锯下去难保法兰西等国家不会参战。

大明帝国虽说用双边贸易暂时稳住了法兰西国与英吉利国两个西欧大国,但是朱允炆也不敢全信朱瞻基的保证。

“今日之内,必须破城!”

随着朱允炆的一声令下,三百门宣德大炮与七百门格式土炮一齐发射。巨大的爆炸声犹如白日惊雷一般震的维也纳城的城墙都在颤抖,开花弹的威力直接贯穿了城门的薄弱处。

“冲车上前、冲车兵架梯填土过护城河,弓弩手跟上压制敌军步兵!”

眼见数千奥地利步兵出城修补城墙,朱允炆自然是不可能给他们这个机会的。

冲车掩护着步兵不至于被城上的床弩袭击,步兵们则是搭建浮桥梯子掩埋河道。

清军的土木兵都是大明帝国移民训练出来的,作战手段与明军一样十分的先进。

在朱允炆的督战之下,赛里斯八旗的战斗力被全部发挥了出来。土木兵与先锋军只用了不一会子的功夫,便顺利的渡过了护城河。

“骑绿营出战,从城门两边的口子冲进去击溃敌军步卒!

此战先入维也纳城者,入八旗籍!”

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在朱允炆的鼓励之下骑绿营的保加尔骑兵如虎入羊群一般的大肆砍杀敌军。尤其是刚刚被轰炸的奥利地步卒,根本就是毫无还手之力。

这就导致了战场局势瞬间倒向了清军一方,十万清军用半个时辰不到就占据了大半个维也纳城。

可是清军明显是低估了奥地利军队抵抗的决心,尤其是在维也纳王宫即将被攻破的时候奥地利军队展开了疯狂的反扑。在奥地利大公西吉斯蒙德的率领之下,奥萨联军以房屋和巷子为据点拼死抵抗着清军的入侵。

而且清军引以为豪的轻骑兵,在王宫附近的狭窄地形内完全发挥不出来。

奥地利军队当中的重装步兵与重装骑兵云集于此,用欧洲人最擅长的战列线数次击溃了清军轻骑兵的进攻。

而且奥地利军队攒的弓箭与火枪也在这个时候派上了用场,原本不敌清军火炮强弩的弓箭火枪在巷战当中居然出奇的好用。

“不可继续与奥地利国军队纠缠,众将军们想想办法能不能智取他们?”

“不如派人劝降,告诉萨克森军队让他们撤出战场。只要萨克森人撤军,那大清帝国就可以保证他们的生命安全。”

“或者是学学蒙古人西征时候的法子,先撤出城去再说。等那些奥地利人从巷子里面出来修补城墙的时候,再杀他们一个回马枪!”

“那就先撤出去吧,萨克森国公朕了解他他是不可能接受第一个提议的。

那家伙是个目光很长远的人,也是个非常会打仗的将军。他不可能看不出来维也纳城的重要性,唇亡齿寒这样简单的道理他一定明白。”

“还有大明帝国的后续军火援助也到了,一共三万把燧发枪和五百门永乐大炮、两百门宣德三式轻装炮。配有十五万发子弹、两千发开花弹以及相对应的火药,足够大军炸平维也纳城了。”

“用不上这么多,你们接收之后用的上一半就不错了。”

中原来的移民将领一下子就听出来了朱允炆的弦外之音,深谙东方政治哲学的他们自然清楚朱允炆不想大开杀戒。平稳的接收维也纳城,才是朱允炆的目的。

开疆拓土、征服国家,朱允炆现在不感兴趣。

在朱瞻基的引导之下,朱允炆确立了大清帝国新的国策。

汉化。

汉化所有征服或影响的土地。

维也纳城征服之后怎么办?

征兵?收税?施恩?威吓?统治?

都不重要。

汉化,才是王道。

“全军撤出维也纳城,明日再战!”

朱允炆望着身后的大清帝国龙旗还有那用斗大的汉字写着的“清”字,便在心中暗自发誓道“朕!要让大明帝国的光辉照耀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