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城临古渡,归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这是李治前世挺喜欢的王维《归嵩山作》,前世李治还是非常喜欢的,自己也以唐诗爱好者身份写过评论。
前世对这个的很好的赞赏就是“不求工而未尝不工”,也就是不见斧凿的痕迹,却又有精巧蕴藉之妙。可是这世穿越到这里,李治才发现这种诗都是骗人的,只是心中的美好愿望。
这是归隐嵩山途中写的,荒城,听起来就黯淡凄凉,多么美好啊。
可是李治在马车中,在巨大的人流中,在前往嵩山的路上,只能见到繁华和喧嚣。东从日本,西到波斯的使节,都率领着扈从,跟随在自己的队伍后面,绵延不绝,甚至到了堵塞道路的地步。哪里有荒凉景象呢?
想来也是,嵩山可是在洛阳附近,这里可是大唐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之一,哪里来的荒城呢?自然只能从心中来啊。所以以李治此时的见解来看,这首诗有点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味,这直接为了描写心理连自然风景都改了。
不过王维技巧确实高超,这也算大诗人的本事了。自己就远远做不到,随便写点别人都能看出来是硬凑的,充满刻意的痕迹。水平简直是天差地别。
唉!想到这里心头就是一叹,这天后怎么还不来找自己谈论她自己在封禅中的位置呢?
搞的自己现在心中都有一股皇帝不急太监急的意味了,明明自己就是皇帝,这叫什么事!
唉,天后再不过来自己就只能让公卿去祭拜了,其实亚献的意义有那么重要吗?后世谁还记得从秦皇到宋真间是哪些人作为亚献?
秦皇礼仪不行,也不可考。汉武帝带着霍去病的侄子还是谁,来了一段秘密祭祀祈求驱除病魔,最后还是十几岁就死了。之后也就唐高宗的亚献是谁有记载。而且就这也是因为是武则天再加上对这段历史比较了解,才有可能知道。再往下记录更详细了,但自己也不知道。
不过,又想到此时的正统论还没有被正式创造出来并发扬光大,虽然此前也有正统说法,但一来流传范围小,二来认可度不高。等到欧阳修苏轼搞出正统论,论证了宋辽间宋是正统后,正统论就发扬光大了。
而等到正统论发扬光大以后,王朝兴替就不再与天意联系起来,没有了政治意义的封禅典礼就逐渐消亡了。
但此时政治意义还没有取消掉,参与进这项历史进程的每个人都觉得脸上有光。最重要参与进这一次还会有下一次吗?上一次还只是个学士的薛员超,都现成为一代文宗、宰相然后告老还乡了。陛下虽然想要封五岳,但是封一次要经历的事太多了。
错过这次机会可能就真的不再有了,现在的几个宗室也不是擅长作文的,那么就只能靠直接参与了。而如果又是天后率领六宫命妇,那这一次真的无论首献,亚献,还是尾献都还是与宗室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