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69.明达的亲事(2 / 2)娘娘,快更新啊(清穿)首页

这样也好,胤禛善弈,深知当局者迷,如今皇阿玛也入了局,或许并不是坏事,这出大戏是愈加好看了!

慈宁宫

自槿儿出嫁后,清璇被太后宣召的频率就大大降低了,如今乍然来到太后寝宫还颇为疑惑,不知太后娘娘召她来有何事。

“老四家的,你来的正好,哀家和德妃一起给齐布琛挑了个好婆家,不知道你这个当额娘的意下如何?”

这么多年过去了,老太太也不比当年了,精巧的鬓角也有了丝丝银发,笑起来还是那么慈祥。

她凑上前去,嬷嬷递来一张黄宣纸条,上面用蝇头小楷细细写了男方的家世、身高长相和品性。

“刚才张嬷嬷念给哀家听了,虽然是个汉军旗的,不过也是个才子,不知道你觉得如何。”

太后娘娘不识汉字,身边的张嬷嬷就负责为其念信,可见这条子是德妃娘娘送来的。

清璇低头定睛看着这张小纸条,这平平无奇的几行字就决定着女儿的终身幸福,不敢不重视。

韩亭之,新科探花郎,在翰林院任编修,其父是大学士韩峰,常于南书房行走,多受康熙倚重。

韩家是汉军旗里的新贵,也是极为清贵的一支,一家子都是才气无双的大才子。

就品性方面,弱冠之年,致力于念书学习,不曾有过侍妾之流,清正爽直。

唯一的缺点就是比齐布琛大了好几岁,虽然探花郎是有名的小神童,二十岁就考上了一甲进士,不过还是大了四岁。

这一点岁数差距在古人眼里并不算什么,韩亭之可以算上是芝兰玉树、东床快婿了。

一转眼,槿儿已经出嫁三年,齐布琛年方二八,也是不能再拖了。

若不是德妃娘娘疼爱,又有槿儿时常来信请求太后为妹妹选个合心意的好人家,如何会留到今天还没定亲,

按照康熙和太后一贯的指婚标准,皇家格格们不是抚蒙就是嫁给满洲贵族,罕有嫁给汉军旗的人家的。

这里面胤禛、槿儿、德妃、太后出了多少力自然是不言而喻了。

清璇抬起头的时候已然是热泪盈眶,她用袖口擦了擦泪,高兴地说:“妾身当然满意,多谢太后娘娘成全。”

在清朝,让齐布琛自己挑选个如意郎君根本不现实,太后给的选项已经是可选范围内最适合她的了。

清璇必须也真的很承这份情,剩下的就得靠明达自己去经营了,能争取的已经都做了。

太后笑骂道:“瞧瞧,还没定亲呢,当额娘的就先掉猫尿了。其实依哀家看,满洲多的是好男儿,不过韩家的儿子也算是有才,回头就让皇帝下旨指婚,免得耽误了齐布琛的好年华。”

她没有说的是,槿儿临走前,向自己剖明心迹,说妹妹才华出众,应当嫁个琴瑟和鸣的才子,汉军旗的进士是再好不过了,其余家世、官位倒不是很在意。

这样的要求看似不高,其实并不合常规,格格自幼锦衣玉食,自然不是白得的,也有自己的政治任务。

可是最疼爱的孙女苦苦恳求,太后只能答应尽力而为,多年斡旋,才有了今天的结果。

不过这些话是不能拿出来谈的,不然在这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年代,两个孙女的闺誉都会受损,也会引起其他皇女的不满和非议。

清璇时常后悔两个女儿生的不是时候,若是四爷当了皇帝,还不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可以稍微任性些挑选对象了。

不过,偏偏胤禛继位极晚,女孩子的好年华又等不起,如今小女儿的婚姻,希望能够是幸福的。

再三谢过太后,清璇迫不及待地想回王府,她要先告诉明达这个好消息,然后让四爷再仔细查查韩亭之这小子到底可靠不可靠。

都说探花郎长相不会普通,这样的人真的能够不受诱惑吗?

还有这小子到底是什么性情,哪是小纸条上一行字能够概括的啊!

坐在从皇宫回王府的轿子上,清璇头一回这么又欣喜又担心,心里头是百转千回。

一颗心七上八下的,都快从胸腔里跳出去了,只有为人父母,才知道儿女婚姻大事是多么操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