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阔的大山,层层的梯田,马儿在日头下悠闲地吃草。
画面淡入,正午的日头下,孩子们和老师吕洋排着队,在辽阔的山谷和阡陌纵横的田野间向镜头方向走来。
镜头切近,孩子们蹦蹦跳跳,他们过时的衣服上若隐若现着洗不干净的油渍,缺水的面庞上却浮现着真诚而单纯的笑容。
镜头切换到逆光,满天绯红的晚霞伴着朵朵浮云!
吕洋和孩子们在夕阳的剪影里依旧排着队,蹦跳着爬上一座小山坡。
画面中昏暗的教室、残破的黑板,以及黑板上遒劲有力的硬笔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吕洋认真地教孩子们念书,一字一句用竹棍正指在黑板对应的文字上。
而讲台下的孩子们,忽闪着渴望知识和探寻外面世界的眼睛,一点点寻味这字里行间的深层意义!
是这一刻,男孩逐字逐句盯着老师吕洋手中的竹棍看;
是那一刻,女童红扑扑面庞上偶尔爆出的小白牙。
这时,他停住了,转头望向门外。
那是一位背着麻袋的老人,满脸皱纹,目光友善。
吕洋走出教室,发现老人身后还跟着一个孩子,孩子背着书包,低头不语。
吕洋:大爷你好,有什么事?
老人用少数民族的语言说着什么,不时指指身后的孩子。
因为缴不起学费不愿意来上课,他存的钱不够,不知能不能加上土豆来抵上学费。
说着,老人从怀里拿出纸包,用长满老茧的双手小心翼翼地打开,里面是老人仅有的一点钱。他的孙子李江华低头紧抿着双唇,眉头微锁。
吕洋:哎,大爷,钱你就拿着,土豆就行了,反正学生也要吃土豆。
说着,吕洋拍着孩子的背作势往屋内走!
孩子李江华还想抵抗,但在老师第二次推他进去时,没有犹豫就走进了教室!
……
孩子们一勺白米饭一勺长势不太好的土豆,打好饭菜之后便坐在土堆上吃起来,老师吕洋则倚着那棵大树独自吃饭。
正在大家都埋头吃饭时,李江华抬起头来,注意到老师吕洋只在津津有味地吃白米饭,没有土豆,他又皱起了眉头。
他来到老师吕洋身边,把碗里刚才还没吃的最后一块土豆放到吕洋碗里,甜甜地笑了。
老师吕洋先是一愣,接着也对他一笑,把他刚放进来的土豆吃了。
其他孩子们看见了,纷纷朝老师吕洋走过来,把各自碗里的土豆分一块给老师,不一会儿,吕洋碗里便堆满了黑乎乎的的熟土豆,他黑黑的脸上印出了会心的笑。
满天繁星下,静谧的村庄已经睡着了。
吕洋屋内还亮着一星烛光,他在专心的书写着什么。
这时,他的门被推开了,探出一个小脑袋,原来是李江华,他静静地把一个小小的白包放在桌上,看了吕洋一眼便退出去了。
待他走后,老师吕洋打开白包,原来是三颗又大又亮的青枣,吕洋笑了,拿出一个慢慢地放进口中,他知道村里人叫这种果子为“希望果”。
镜头缓缓扫过春天的山花,接着是辽阔山谷里绿茵茵的树木、阡陌纵横的梯田。
特写定格在一个墓碑上,墓碑的照片上是吕洋的父亲,支教老师—吕名礼!
镜头扫过,无论是吕洋还是孩子的脸上,都满面泪痕,低头不语。
孩子们的脸上,皲裂的小脸因眼泪的流淌愈发红了,泪珠一滴滴滚下,而头,却低得更深了……
最后的镜头定格在墓碑前的希望果上面!
“所有的镜头拍完了!”
周墨输了口气,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
“真的?”
康子如一脸惊喜说道。
“太好了!”
许子安也是一脸兴奋,接着说道:“终于可以歇歇了,这几天可累死我了!”
“吕大哥,我这里除了一些独白外,还有一首歌,需要你唱一下,作为这部电影短片的主题曲!”
周墨开口说道。
“《送别》?”
吕洋看着眼前的简谱,作为京都音乐学院的学生,对于乐谱他是不陌生的,嘴里先是念着,但慢慢唱了起来:“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