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这种情况,廉颇有三种选择:
1、领命。
2、抗命。
3、逃亡。
然,一个奇怪的现象出现了:廉颇领命。
这场赵国最高层军事指挥权交接仪式,充满和平。
这里有个问题?赵括取代廉颇,为什么廉颇没有剧烈的反应?这一点都不像是廉颇老将军的个性。
有以下几种观点:
1、廉颇认可赵括的能力。
2、廉颇也不想打。
3、赵孝成王换将之举,寒了廉颇之心。
4、蔺相如、平原君等人努力做思想工作。
5、廉颇出战失利,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对于,以上观点,我还是比较赞成的。秦国撒播谣言,说廉颇叛国。赵孝成王不仅信了,还以赵括取代他主帅之位。这件事,对于廉颇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也令人心寒。
廉颇出战不利,赵孝成王只是换下他,没有其他处罚,这也说得过去。再加上蔺相如、平原君等人的介入,廉颇认识到是自己伐秦无功在前,被换再后。他有气,也只能怪自己没有办好领导交代的事情。
既然是自己的原因,被换,也怪不了别人。也许,廉颇真的是不想打了。或者说,他也相信赵括的能力,可以出奇制胜,战胜秦国。又或者说,赵括是马服君的儿子,总要给其父一个面子。
但,根据一些野史和民间传说,还是得出了廉颇被换时候的表情:怒、不舍、落寞。
廉颇被换,为了不动摇军心,找了一个地方,和平交接权力。并对赵括交代了如何对战秦国。赵括不听,弃而不用,还说廉颇老了,不知道变通。
廉颇被后生晚辈这么说,心里不爽,顿时大怒,交出帅印,奔回邯郸。
回邯郸的途中,因为不舍,留下了几个名字:三甲村将帽、铠甲、战靴、徘徊村赵王诏书催他回邯郸,他又不想走、换马村为了不让百姓认出他,换了良驹。
廉颇失势,门客尽去,也让他心中落寞。脑洞够大,不如发挥一下想象。赵孝成王担心换将突生变故,会不会留有杀招对付廉颇。
毕竟,赵国邯郸流言蜚语说廉颇叛国。赵孝成王换将,惹怒廉颇,对方一气之下降秦,怎么办。赵括善兵法,会不会用兵法中的杀招让廉颇心甘情愿接受赵孝成王的命令。
总之,赵括与廉颇交接权力,成为了对战秦国的主帅。
这也说明,赵括还是有能力。与骑劫换下乐毅相比,赵括的方法还是比较灵活些。没让换将的过程,落下不愉快,也没让老将军廉颇气得逃亡诸侯。
殊不知,赵国换下廉颇。秦国给初出茅庐的赵括,准备了一个大神级别的对手。这个人就是从出道以来,征战诸侯三十多年,未尝一败的武安君白起。
廉颇被取代后,史记给了我们一个答案:赵括被射杀,赵卒被坑杀四十五万。
如果廉颇不被换下,能否挽救长平溃败?
这个问题,不好说。历史,不能假设。秦国认可廉颇的本事,有他在,不好打。因此,才会使出离间计。如果廉颇不被换,秦国想赢,也不会太轻松。这也让廉颇和白起又一次完美错过了交手的机会,成为千古遗憾。
战国时代,最为的惨烈的长平之战,随着赵括战死,白起坑杀赵卒数十多万,最终落下了帷幕。且不论,白起坑杀降卒,是对,还是错。
长平之战后,赵国历经赵武灵王、赵惠文王、赵孝成王三代人,积累的力量,毁于一旦。赵国精壮之男,尽殁长平。赵国的军力消耗殆尽,邯郸也危在旦夕。
长平之战,虽然结束。但,战争的余波,还在继续蔓延。
长平之战后,秦国又会做出怎样的举动。是效仿伐楚之战,乘胜追击,攻破邯郸,掘赵王陵,一举灭掉赵国?还是与赵国和谈,保住战果,让赵国苟延残喘?
答案:短暂的和平。
赵国以顶级说客苏厉,前往秦国做秦昭襄王和秦相范雎的思想工作,又让平原君入秦求和,赵国以割五城,赔偿秦国的损失,最终换取了议和。进而,让秦昭襄王否定了白起携胜攻伐赵国邯郸的建议。
事后,赵国又拒绝割城议和,与秦国血战到底。秦赵两国又爆发了新的大战:邯郸之战。
至于,秦昭襄王、范雎为什么会反对白起的意见?赵孝成王为什么以赵括取代廉颇?赵国好不容易与秦国议和,又为什么再掀起战争。我在赵孝成王英烈传和君王篇之赵孝成王讲解了这段历史,大家有时间去看。这里就不多说了。
公元前259年,九月。秦、赵两国议和谈崩了。秦昭襄王不顾任何人劝阻,拜王陵为将,领兵二十万,攻伐赵国邯郸。长平之战后,又一场声势浩大的邯郸之战,拉开了序幕。
面对国破家亡,廉颇不计个人荣辱,又参加了这场轰轰烈烈的邯郸保卫战。那么,邯郸之战,关乎赵氏存亡,又将走向何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