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
廉颇伐齐围秦攻魏,让他博得了勇冠诸侯的名声。那么,发生了什么事,让这位壮年得志,骄傲不可一世的男儿,负荆请罪?这就要提到另外一个人物。他就是与廉颇缔造了将相和,并传遍后世佳话的人物:蔺相如。
那么,蔺相如是谁呢?他为什么会让廉颇,负荆请罪。
现在来看一下蔺相如的个人简历。
姓氏:姬姓蔺氏。
生卒:没有记载。活动轨迹:公元前285年公元前259年。
功绩: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伐齐。
身份:外交家、政治家。
蔺姓,出自姬姓周王族,是韩国王室的宗族支系。蔺国君室后裔,以地名命姓。从这个信息可以看出,蔺相如的先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我在写赵武灵王英雄传的时候,涉及了蔺氏一族,这里就不多说了。
由于史料的缺乏,没有记载,蔺相如出生的时间,也没有记载蔺相如家庭背景等信息。给人的感觉,蔺相如与廉颇一样都是横空出世。
根据残存的史料和野史记载,还是可以得出一点信息。蔺相如出生的具体时间不知道,但,他是出生在赵武灵王时代,与廉颇、赵奢、乐毅等人,应该相差年岁不大,是同一时代的人物。
也就是说,蔺相如见证了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也目睹了沙丘宫变的悲剧。
那么,蔺相如是如何登上历史的舞台,被后世记住的呢?这就要感谢一个诸侯国和一个人。
这个诸侯国是秦国,这个人就是赵国的宦者令。
那么,蔺相如登上历史舞台的起因是什么呢?
这就要从五国联军伐齐之战后说起。
济西之战后,秦国撤军。秦国趁着中原诸侯的注意力,在齐国。秦国伐魏,兵至大梁,被燕赵合围。因此,赵国和秦国的梁子就这样结下。
秦昭襄王想打赵国,又没有借口。秦昭襄王总不能霸道地说:赵惠文王小儿,我想打你很久了。
此时的秦国,是没有足够的底气和能力,说这句话的。因此,伐赵需要找个借口,还需要恰当的理由。
秦昭襄王的理由,就是我们课本中学到的知识:秦以十五城,换赵和氏璧。
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向赵国送去一份国书:以城换壁。
此举,有两层含义:
1、需要一个借口伐赵。
2、试探赵国的态度。
赵国惧秦与不惧秦,看到这份国书,定会做出不同的反应。如果赵国不怕惹怒秦国,就会严词拒绝。如果怕,赵国就会乖乖献上和氏璧。如果是后者,秦国就会肆无忌惮攻伐赵国。
因为秦昭襄王伐赵,需要一个理由,以十五座城换赵国的和氏璧。进而,诞生了一个留名后世的故事:完璧归赵。
关于和氏璧的由来,这绝对是一个悲壮故事。既然说到这里,就简单介绍一下,这个悲壮的故事。
据史料记载,有一个楚国人卞和,在荆山砍柴时发现一块别样的石头。卞和,捡到这块石头,认为不是一般的石头,如获至宝,断定他是块璞玉。
卞和心想拿着这块璞玉,献给楚王,他定能上官发财,后半生不愁吃喝。
卞和带着美好的期望,主动献宝于楚厉王。楚厉王不是容易被忽悠的人,找了懂璞玉的专家,前来鉴定。得出一个结论:不是璞玉,是一块普通的石头。
愤怒的楚厉王干了一件事:砍去卞和左脚。
这说明一件事:献宝,需要谨慎。
楚厉王死后,其弟熊通杀楚厉王之子自立,是为楚武王。
卞和为了给自己争口气,也为了打专家的脸,以证清白,再次携玉献宝。
楚武王再次找人鉴别,得出同样结论,便怒而砍其右脚。
卞和两次献宝,惹怒楚厉王、楚武王,丢了左、右腿。为了一块破石头,丢了双腿,这绝对是愚蠢的行为。一般人遇到这种情况,都会选择知难而退。卞和,坚信真理,不肯放弃。及至楚武王死后,楚文王继位。
卞和这次聪明了,没有献宝,而是想了一个办法:制造舆论。
卞和怀抱璞玉泣于荆山脚下,三日夜而不停,眼泪干涸以血代之。
这件事,传到了楚文王耳朵里,遣使询问原因。
卞和说了一句令天下人记住的话:我不是为自己所受的酷刑而悲伤,而是悲伤宝玉无人能识别。
楚文王让人打开玉石,发现里边果然是块稀世宝玉,并取名和氏璧。和氏璧面世后,成为楚国的国宝,从不轻易示人。这就是和氏璧的由来,且充满壮举,是一位樵夫失去双腿,历经楚厉王、楚武王、楚文王,才得以自证清白。
这个故事,虽然说是悲壮的,但,它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做人一定要有底线和原则,有些东西,哪怕要牺牲生命,也要去守护。
至于和氏璧,是如何流落到赵国,又是如何流落到赵惠文王手中,有三种观点:
1、楚赵联姻,和氏璧成为贺礼,被送到了赵国。
2、楚怀王逃离秦国,来到赵国边界时,以和氏璧为条件,换取赵国护送楚怀王归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