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允戚容珩请战一事华明渊自己是占了七成,另外三成本还在犹豫,想着如此故伎重施会不会惹人生疑,可经由旁人你一“劝”,那三成犹豫便消失无踪了。
这旁人不是别人,正是凌安宫的贤妃,不过她当然不能直白的劝华明渊答应此事,如此行事便是明晃晃的告诉华明渊她是戚容珩那方阵营的,别说将人劝应了,怕是自己的命都保不住。
华明渊去凌安宫时愁眉不展忧思甚为明显,还没等贤妃主动开口问,他便对其说了戚容珩请战,后宫干政是大忌,贤妃没有直接议论此事如何如何,只说了一句“知晓这位小国公爷是个什么性子还是两年前他与兵部穆侍郎争姑娘一事,如今倒是真长大了不少”。
这话说出来就是长者看小辈之言,毫无干政之疑,却也恰恰好的将和戚容珩有仇的穆旭送到了华明渊的面前。
在华明渊的自信中,现在只有戚容珩可能已经知道了当年国公府三口人性命都跟他有关,而像贤妃这等常年居于后宫的安分之人是断不可能知晓其中之事的,是以便不觉这话是在提醒他。
人有时候就是在该自信的地方疑神疑鬼,在要谨慎的地方却盲目自信,倒也不知是何道理。
若是他现在将对别人的疑心放一点儿到贤妃身上来,都会发觉出不对劲,若真是与世无争,若真是安天命,这女人又怎会这般关头出现在他身旁,让那德妃淑妃二人都没机会来插上一脚呢……
华明渊没打算让穆旭做他杀手,毕竟这事儿知道的人越少越好,将穆旭安排进定永军只是为了起到一个混淆视听的作用,若到时候事情败露,也有个人背锅不是?
成大事者最高明的手段就是所有人和事都和他看着无关紧要,但他却是最大的得利者,华明渊对待国公府自始自终都如此,而戚容珩现在亦是如此。
守疆大事既定,东荣使团也走得远远,现在京中即将掀起的新的传言波澜便是华沅然造反的定局了,而在戚容珩率军东征随后宣布的,也正是此事。
上回华沅峻行刺一事起的快也落得快,甚至有些人还没反应过来就已经落幕了,这回却不一样,华沅然可是劫持众朝臣后率上万私军攻入了盛京城,还意图攻入皇城,不少百姓因此无辜负伤,而三军中又牺牲了多少的无辜将士,这笔账若是算的不明不白,这民心怕就散完了……
华沅然一行逆臣贼子已经在天牢关了有十余日,起初还有人呼天喊地,到后面就根本没有力气再喊,要知道华明渊没立刻杀了他们而是每天一碗水两个馒头吊着他们的命已是他仁慈了。
皇子待遇因着皇室颜面自然会与他人有所不同,但也好不到哪儿去,虽不至于啃那就着水都难以下咽的白馒头,一日却也只有那么一顿粗饭,甚至还比不上贫苦人家的一顿饭,这对他们这些养尊处优惯了的人来说实是苦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