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39、北京北京1(2 / 2)遇见你,花开十里首页

她写海滨故乡,写山中暑假的文字很多,大多是充满童趣令人向往的,但鲜少的描写北京的文字,总是充满灰暗的色彩。

她曾在一篇散文中这么描写对北京的印象:

“我的生命的列车,一直是沿着海岸飞驰,虽然山回路转,离开了空阔的海天,我还看到了柳暗花明的村落。而走到北京的最初一段,却如同列车进入隧道,窗外黑糊糊的,车窗关上了,车厢里的电灯亮了,我的眼光收了回来,在一圈黄黄的灯影下,我仔细端详了车厢里的人和物,也端详了自己北京头一年的时光,是我生命路上第一段短短的隧道,这种黑糊糊的隧道,以后当然也还有,而且更长,不过我已经长大成人了!”

可这座她起初并不爱的城市,却因为有她的存在,有无数文人墨客的渲染,在我这个小读者的心里扎了根。

爱屋及乌,那时的我爱冰心,也爱有她生活的城市。

后来知道毛爷爷、鲁迅、老舍、钱钟书、杨绛、朱自清、季羡林很多文人大家都与北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留下过对这座城市的文字后,我对这座城市就更加向往了。

他们有的出生在北京,有的就读或任教于那两座书香卷气极浓的文学殿堂,老舍写北京街头拉黄包车的骆驼祥子,朱自清写清华园的荷塘月色,毛爷爷在北大做过图书管理员,季羡林写他在清华读大学时的趣闻轶事

文化入侵是比任何形式的入侵都更为可怕的一种征服形式,相信不止我,很多人都曾因为一个文人,一个故事爱上过一个一个城市,向往一个地方。

徐志摩让很多人想去康桥撑一支竹蒿,三毛让很多人向往撒哈拉的大漠和浪漫,张爱玲让很多人爱上上海的美人和旗袍,陈忠实让很多人想去领略一番白鹿原的关中豪情

如果说文人是一座城市的骨,那么毋庸置疑,他们笔下的文字就是这座城市最鲜活的血。

其实不止北京,很多城市都有幸被文人骚客挥过笔墨,但像北京这样形成集群效应的却并不多。

所以,与其说我从儿时就向往北京,倒不如说我向往这里浓厚的文化氛围,也祈望自己能从这里得到一点雨露的沾染。

文字是神奇的。

它可以让我和冰心跨越一个世纪共度童年,也可以让素未谋面的你读着平凡的我的文字,从只言片语中拼凑我的人生。

虽说如今的工作与文人生活相去甚远,但偶尔去看看朱自清看过的荷塘月色,走走慈禧生活过的、婉容曾经荡过秋千的储秀宫,坐着小板凳在颐和园的冰面上滑冰,跨过历史长廊与曾经在这里鲜活过的生命通感,也算是忙碌生活中的一丝乐趣。

我四年级就开始向往北京,但在后来的成长中时却渐渐把这种感情忘记了,我后来去过很多城市旅游,见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却唯独没去过首都北京。

我第一次踏上北京的土地时已经研一了,原因是叶岑枫去清华读书,我来京找他进行我们异地后的一期一会。

那会儿我二十二岁,据我童年萌生去北京探望冰心的想法,已经过去了整整十三年。

二零一七年的十一,叶岑枫刚到清华读书不久。

那时的我只把来京之旅只当做一趟短暂的旅行,叶岑枫为我规划了满满的行程,短暂的七天时间,他带着我几乎逛遍了北京的所有景点,那时的我以一个游客的心态,喜忧参半地进行着我的旅行。

喜是叶岑枫寸步不离地陪着我,我们吃了烤鸭和涮锅,喝了北冰洋和豆汁,窜了北京的大小胡同,他在圆明园里背着走不动的我忧的是北京的酒店是真得昂贵,短暂七天花掉了叶岑枫一个月的积蓄。

那时的叶岑枫没想到三年的读书生涯会让他不想离开这座快节奏的、让他越发自律的城市,我也没想到后来求职的几个月里,我会频繁地往来于家乡和这座城市之间,并在未来和叶岑枫有一个小家,把这里变成自己的第二个故乡。

我也不止一次畅想过我们未来的生活,也许真的会如诗中写的那样:择一城终老,遇一人白首。

城是爱过的城,人是心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