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特别是在此剧开播二十年后的今天,老重庆人依旧能对《山城棒棒军》有印象,然而,能让他们触景生情的老街道已经消失殆尽了。
回忆至此,我惊讶地想起在自己仅读过一年的大学里,曾参加过一场与《山城棒棒军》有关的讲座——正是拍这部剧的导演主讲的。当时仅仅出于好奇,便去听了,因而他曾讲过的话,我也忘了大半。
只见他衣着简朴,因而让那时的我觉得他毫无自己的认知里那导演该有的髯髯模样——人年少时,总会因为自己太多浅薄无知,看别人时就会带着各种偏见。
再一听他讲座,说的普通话也不标准,还加上,流露的神态也跟我周围随处可见的中年大叔近似。重庆的大叔都爱“吹夸夸”——也就是吹牛,没完没了地吹。所以只要俩兄弟一碰见,那言语神态就会显得特别张扬夸张。
而在听他讲座的那时候,我年轻清高,也不知道世事如何艰难,所以就把眼前的一个不知道经历过怎样世事艰辛历练的导演,竟然被当时的我看成重庆的一个普通的中年大叔。
如同这剧看不出有半点的“高大上”,反而它“低矮俗”,“叫卖”声不绝于耳,还“下里巴人”——浸透、充斥着浓烈的汗水味。如今看来,这剧还真是生活味极浓,浸透出了底层劳动者的血与泪、苦与乐。
而正因为这剧泼墨浓厚、笔力厚重,大写出“生活”二字。也许只有这样,才能融进普通人的血脉之中,如同导演就像身旁一个普通大叔一般,他毫不起眼,却活在了大众的生活中,如此草莽,又情感炽热。
这剧的方寸屏幕间映出来的尽是我们身边发生的“人情模样”,通通是我们重庆人生活的真实写照——环境局促、卖力劳作、钱袋窘迫,又统一的面色青黄、衣着青蓝、天地青灰、城建青苍,在这一片看上去低沉的青色里,竟然还能洋溢出人们脸上各种鲜艳的、浓烈的、喜悦的颜色。
然而,当时的我对这导演所说的“开播以后,收到无以计数的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的信件”持怀疑态度,又特别是他所说的“曾经风靡全国”的话,竟然让我觉得他像重庆一普通大叔在“吹夸夸”一样不可信。而如同所有事物都会由盛转衰的发展规律一样,在这剧之后,重庆卫视的电视节目也不像《雾都夜话》在上世纪那样的曾风靡全国那样叫座又叫好,反而每况愈下地被年轻人给忽略了。
然而就算对重庆真的某一个普通大叔而言,那样淳朴纯真的年代再也一去不复返,正如那电视剧里的那些老街道、老房子也一同消失殆尽了。
现在的他们,此刻正昂头看着那一栋接一栋的外表光鲜堂皇的高楼大厦——幻想着要是能住在那里面,便就是有名利的代名词。
他们一向爱逞能,就拼命找钱,盼望有一天能住进他们能向旁人吹嘘一辈子的好房子里头去——其实,就一大方块的空间,大点或小点、少点或多点、高点或矮点,顶多最矮与最高,门口又几位保安的区别。所以,每一个人都比来比去,难免不都变得现实而市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