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如此的重要。
.
《圣经》第十一章讲的是一个关于巴别塔,又称(古)巴比伦塔,又或叫通天塔,的故事。
故事里,
“天下人的口音、言语都是一样。”
“……要建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
“耶和华降临,要看看世人所建造的城和塔。”
“耶和华说:看哪,他们成为一样的人民,都是一样的言语,如今既做起这事来,以后他们所要做的事就没有不成就的了。
我们下去,在那里变乱他们的口音,使他们的言语彼此不通。”
故事的结尾,
“他们从哪里分散;他们就停工,不造那城了。”
.
巴别塔之所以以“巴别”为名,那是因为“巴别”乃“变乱”之意。
“变乱”之前,人们语言相通,做事将无有不成,让具有“创世”之大能的神明也起了警戒之心,行了变乱之举。
“变乱”之后,人们言语不通,无法再齐心协力,自然也就不再“要做的事就没有不成就的”了。
.
不管“他们”意欲通天是否对,也不谈耶和华“变乱”是否合适,姑且不论这些个各方的好坏对错,这故事告诉我们,言语相通,人们可能无所不成。
但是,就算知道“书同文”的好处,先知也没有神明之力,能让所有人言语相通——自己身上那个不知是不是“通晓语言”的金手指,也没法分给大家伙儿用。
怎么办?
既然事情一下搞不定,又不好停下来等待条件全部成熟,那自然只能是日拱一卒,看看能不能润物细无声了。
.
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日拱一卒,不期速成。
前一句是“一步一步走,工夫不会白费”,后一句是“不求速成,脚踏实地步步前进”。
领队不懂什么是“卒”,但先知要干啥,总是听得懂的。
首先,为了各部族能尽快掌握“读写”的能力,推广表音的【拼音】。
其次,为了各部族能拥有彼此“交流”的能力,推广表意的【汉字】,也就是正式的、高级形态的,“华夏语”。
最后,当所有人都熟悉了拼音的用法,懂得了汉字符号的意义,那么再努力一把,将汉字符号与真正的汉语发音统一起来——那么大家就能毫无障碍、无需翻译的,直接对话交流了。
.
不愧是先知!
巫师等围观群众感叹不已。
不过,相较旁人感慨先知思虑周全,长老看到的则要更进一步。
直接学汉语,成本太高。要想能熟练使用汉语读写……花费的时间精力肯定少不了,至少不能像“拼音”这样学一下“字母表”就能直接上手。
有鉴于一次投入过大,容易让人萌生退意,先知先用拼音让人习惯读写——让人“花些小力气,获得大回报”的同时,自然而然地熟悉和掌握了拼音系统的使用。
表音系统无法解决“语义”问题,于是先知再抛出汉字符号——让人“再花一些力气,获得更多回报”的同时,再次掌握和熟悉了字符系统的使用。
之后,只要再进一步,再花一些力气,将已经熟悉的字符,通过已经掌握的拼音,习得真正的华夏语……结果就是:【汉语】成为【通用语】,使所有掌握之人将不再需要别人的翻译,就能彼此沟通无碍。
这……对自家这种弱小部族而言,实在是太好了。能彼此直接对话交流,实在是太好了。
遇到华夏这样的友善大族,自家科技将飞速提升。
而就算遇到了什么心怀恶意之徒……讨饶求活命,也会方便很多。
……
【通用语】的出现,必将对所有人,所有与华夏产生联系的部族,产生重大的影响。
而所谓“日拱一卒”,小投入就有回报,而最后还能累积成一个大回报……这种做事情的方式,实乃处理难事的“不二法门”。
华夏崛起,毋庸置疑。这条大腿,自家必须得抱紧咯。
.
“这语言确实太重要……这样。
既然先知要人,那我们就给更多的人。去的人不但要好好做事,还要好好学习掌握拼音。可能的话还要学习“华夏语”,以及领队提到的那个正式的【汉语】。
这不光是为了方便学技术。如果我们能讲华夏语、比别人更早掌握汉语,那我们就可能变得‘更有用’。
至于技术……领队做的不错。技术要学,没主动教的我们可以问。但人家不教的,我们绝不能随便动手。
领队,去的人多了,探亲假也会变多的吧?
……
按人数算?每人都有?
好的。那这次就多派几个过去。去了的都好好学学,然后等到探亲回来之时再教给大家。
各位有自愿的没有?我准备尽量选派在这里的人。毕竟小家伙们去了用处也不大。探矿本事不够,学习能力也不行。可不能好不容易回来探亲一趟,却记不得学了啥东西……”
.
“巫师,说到回来教技术,或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