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章(1 / 1)四欢首页

早晨天蒙蒙亮的时候院子里就有动静了,即使现在不是农忙时候,庄稼人也习惯早起,大姐坐起来,拉了拉她们的被子,  “起来了三妹,四妹,快些,别睡了。”  她和三喜昏昏沉沉的起来穿衣,很快收拾好了,起床太煎熬了,马上入冬了,天一冷就更难起了。俩人收拾好后,郑氏跟大姐正在灶台上忙活,郑氏起的更早,而大婶三婶她们屋里一点动静都没有。  “合着我们就是伺候她们的。”三喜愤愤的说  “那也没办法呀,娘都不说什么,我们能怎么办。”说罢便拉着三喜去喂猪去了。  俩人在猪圈站着,那味道很难闻,亏的不是夏天,不然可真受不了。  “这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呀。”三喜闷闷不乐,她们二房的丫头在这家里最没地位了。钱氏嫌她们女孩多,平日没少骂她们,连带着不给她娘好脸色看,大婶三婶也常指使郑氏做这做那的,翠芳春桃欺负她们,她们也无处诉苦。  等她们把猪喂好,郑氏将饭做好,大婶三婶她们才起,  “我昨天做活太多,累着了,起晚了。”三婶乐呵呵的说边说边看向郑氏,郑氏忙说  “三弟妹累着就多睡会,不用急着起来。”  三喜一听,气的跺了跺脚转身进灶房去了,四欢忙跟着她进去了。  “娘能听不出来她话里的意思,就她累着了,我们都是闲的了,一大早上恶心人。”昨天晚上三喜就一肚子气。  “算了,吃饭了。”大姐开口,三喜也不说什么了。  吃过饭后,大人们该忙就去忙了,因是农闲,男的都出去做工了,家里只有些女人,郑氏把碗筷收拾好,就和钱氏打了声招呼出门去同村秦婶子那里去了,秦婶子是干媒人这行的,这几日郑氏隔三差五的就去找她,四欢估计是她大哥何小宝的亲事。  四欢和三喜背着筐子去打猪草,同行的还有翠芳,翠兰,春桂和春桃,翠柔已经订了婆家在家待嫁,很少出来了。  “你这头绳真好看。”翠兰巴巴的望着春桂和春桃头上那红红绿绿的头绳。  “好看吧,是姥娘给买的,好几文钱呢。”春桂得意的说,四欢看她下巴都要翘天上去了。  “真好看,春桂姐回头借我戴戴行吗?”  “不行,你给我弄坏了怎么办。”春桂想也没想就拒绝了。  翠兰还想说什么被翠芳拉着了,“不就一个头绳吗?有什么金贵的,才不稀罕呢。”听翠兰这样说春桂顿时不高兴了,  “不稀罕,你让你姥娘给你买一个我看看。”  “晌午回去就跟我娘说。”说着便拉着翠兰走了。  “大婶那样抠门,能给你买才怪呢。”春桂朝翠芳走的地方翻了个白眼。便带着春桃去后山方向了,估计是看昨天三喜捡了三个野鸡蛋哄的奶高兴也想去碰碰运气。  “咱们去河边吧。”三喜说道,何家村附近有条河,有人家小孩掉水里过,大人不让小孩去那附近打猪草,那里猪草不少,三喜不在乎,她们不去河边就是了。  “嗯,走吧三姐。”她们走到河附近,没有朝里面走,便开始割猪草了,河里有几个妇人在洗衣服,只看到背影四欢不知道都是谁,她们边洗衣服边说话,四欢离的有些远听不清她们在说什么,倒是三喜,听到其中一个妇人说话后,用力的拽着猪草,生气的嘟囔道  “一群长舌妇,咋不掉河里淹死你们。”四欢估计三姐是听到那些妇人的话了,  “三姐,她们说啥呢?”四欢挺好奇的  “还不是大哥的亲事,你没看咱娘三天两头的往秦婶子家去。”她大哥过完年就十七了,要说亲了。四欢也猜出个大概了,她们家穷,如果大哥成亲,他们甚至连住的房子都没有,大哥是和大婶家的儿子住一间房的,估计没人想把女儿嫁过来。  “你别气,咱赶紧割完猪草。”她们割猪草,上午一筐下午一筐,割的快的就可以玩去了,等晌午吃饭时回去就成了。  “我气什么呀,谁让咱家穷。”三喜有些难过的说道,说完后又像是想起来什么似的又说道  “你说咱娘会不会像给大勇哥说亲那样,把大姐嫁出去了。”四欢一愣才想起来,大婶家的大勇已经成亲了,是换亲,女方家里也穷,两家人我就约定你把女儿嫁给我我把女儿嫁给你,所以翠柔明年就嫁过去了。想到这里她就一阵心烦,她以后的命运会怎样,她不是真正的何四欢,如果真有那么一天她不知道自己会怎么做。三喜看她不说话,在发呆,  “想什么呢?”  “没什么,就是想如果是那样大姐会愿意吗?”  “怎么会不愿意,翠柔姐和咱大姐一样,性子好,好说话,如果娘跟大姐说大姐肯定愿意。”三喜说完,扭头看了看四周没人,就爬在四欢耳边轻轻的说,  “我跟你说,原先订的不是这家,大婶去找咱奶商量大勇哥亲事的时候,我在窗户边听见了,奶说没钱你生那么多女儿是干嘛用的,想让大婶吧女儿给买了呢,大婶舍不得,才订了这家。”  “原来还有这档子事,那大姐会不会……”四欢有点担忧大姐,  “应该不会,大姐都十五了,人家买丫鬟都是买年龄小的。”三喜忙安慰四欢。  河边的猪草多,两人都打了满满一筐,又说了会话,眼看日头差不多了,便背着筐回家去了。  一进院门,四欢看见大家都在,二福和大伯三伯几个哥哥都回来了,小乐看见她俩回来,忙跑了过来,四欢把筐放在墙角,听到小乐小声的说  “刚回来没多久,说是做工的东家给打发回来了一些人,大伯他们就都回来了。”四欢一听心想这下麻烦了,家里本就穷,指望那十几亩地还不饿死,大伯他们做短工是家里的重要收入,他们失去这份工,以后的日子就更难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