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9. 印象深刻(1 / 1)医院六十年见闻首页

徐和王到财务科上班,工作有了头绪后。一天,两人相约,好奇地到医院各处看看。结果,有三处地方,给他俩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是人山人海的门诊。那时规定早上六点钟开始挂号,八点开始看病,但三四点钟,就有不少人,拿个小板凳在挂号处排队了。  尽管一个人可同时挂三个科的号,却没有现在的号贩子;那时也没有现在的,高出普通号价十倍以上的特需门诊号,如果低年医生,对病人诊断不了,就会带着病人去请上级医生复诊。  门诊医生规定八点上班,许多医生七点半就开始看病人了。一些远道来的病人,如果没有挂上号,只要向医护人员说明情况,绝大多数的医生,是十分同情远道来的病人,宁可自己累点,也要方便病人,而同意加号。有时一个医生要加十多个号,饿着肚子,一直到下午一点多钟才看得完。尽管这样,看病难在当时就十分突出,并非现在才有。   二是拥挤的病房。他们初次到病房,就对走廊上摆门了病床感到惊讶,尽管有些病人有家属陪伴,但绝大多数病人,是没有家属陪伴的。  一层大楼是两个科的病房,每个科不算加床,就有六十张病床,护士要观察病情变化,测体温、输液、打针、发药,护理卧床病人的翻身、洗漱、吃喝拉撤……是极辛苦劳累的,而当时护士的工资只有三十六元。  那时没有现在的护工,现在只要病人另掏腰包,请位护工就有专人在洗漱、吃喝拉撤等生活方面护理了。不过,现在护工每天的工资要一百八十元,如果是节假日,还要加到二百以上,甚至更多。许多拿退休金的病人,一个月的退休金,一分不用,也不够支付护工费。   三是座无虚席的图书馆。医护人员的夜晚,如果有学术讲座,就去阶梯教室听讲座;如果没有,就去图书馆。那时的人,求知欲特别高,似乎都明白,新的知识正在成倍增长,浩瀚无穷,一天不学习,就要落后,就不能很好的诊治病人。  徐有志特别喜欢图书馆,一是医院在郊区,虽然较远的地方有一家电影院,但常放映的都是看了几十遍的老片子,不是《地雷战》、《地道战》,就是《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几乎都能倒背如流了;二是宿舍太拥挤,灯光也暗,有的还在室内吸烟,不到睡觉时,是不愿意回去的。  到了图书馆能看看书报,自己也有点急救知识,现在再增加点新的其他医学知识,对农民问到某病时,也不致哑口无言,没想到对那些医学书刊,越看越有兴趣,爱不释手。  王自强也喜欢图书馆的中医书刊,也常去。他小时候常随父亲上山采中草药,在部队当卫生兵时,也用过中草药,医院里虽也有中医科,尽管病人不少,但在众多西医的眼中,在整个医院工作中,则微不足道,只能对某些慢性病起点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