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23章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1 / 2)大周之雄风首页

自从周军伐辽以来,大量周军精锐驻扎在北方,已经有两年的时间了,这些精锐尽在各名将领手下,相反东京似乎没有什么军队在坐镇,朝野有好事者又开始担心契丹入寇故事的发生,甚至还有大臣上书郭宗训,请求调回军中大将,更换驻防的将领,又要调大军回京,确保皇上的安危。

郭宗训很明白,大周夺取了广袤的土地,正是需要精兵强将镇守这些新附的土地,需要时间来赢得当地部落对朝廷的效忠,如果这个时候调走军队,只会便宜了其他野心家,郭宗训怎么可能这样做呢?

如今内务府有大量开垦团调往北方,没有强大的军队做后盾,这些开垦团就像肉包子打狗,肯定有去无回,只会便宜了当地的部落,别人不知道北方土地里的宝藏,郭宗训知道啊,这里有大量的矿石、森林,还有黑土地,这里可以变成大周的大粮仓啊,怎么可能放过?

大周一定要牢牢地控制这片土地,调动大军回来是不可能的,要不然郭宗训也不会让周军将士们在当地再成一个家了,郭宗训就是想让部分周军扎下根,永远驻守在那边,过几年他们就可以退役了,成为当地州府的官吏、差役或者内务府的员工,与军队协同作战,牢牢控制这里,杜绝当地部落的崛起。

郭宗训已经计划好,退役后留在当地的将士,可以获得额外的优厚待遇,比回内地的同袍要多得多的奖赏,这是鼓励他们留下来的报酬。

只要周军够强悍,可以碾压当地的部落,留在北方也没有什么危险的,况且在北方,所有开垦团的成员都要进行军事训练,每天都是骑马进出,这还不是最好的骑兵吗?每个定居点都有几千人,等同有一两千的骑兵在驻守,附近还有周军的主力在驻守,这里不安全,还有哪里安全呢?

当地部落的精壮不是跟着辽军走了,就是跟着周军走了,还有好多妇人都嫁给周军的将士,成为周军的家属了,假以时日,这些部落的人都会成为周国人,还有什么危险呢?

这些心里话,郭宗训不能说出来,但是议事堂的成员都听过,也盘算过,知道这样做的好处。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如今的军队控制权并不在主将一个人手上,而是由主将、监军、参谋长分管了,监军还是当地民政的首长,财权、人事权在手,实际的权利更大。这些监军很多人都是经由内务府培训的,都经过情报司、锦衣卫仔细查核过的,并一直盯着,是郭宗训重点栽培的人,是信得过的人,所以郭宗训根本不担心北方新军阀的形成。

目前在北方掌握重兵的主将,都是郭宗训信任的自己人,也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所有集群的副手,都是郭宗训的亲信,他们是后备的集群军接任人,这样的安排,还有什么不稳当的呢?

军中许多中低层将领,都是皇家军事学堂的毕业生,都是天子门生,获得郭宗训的亲自嘉奖和赏赐的,这种亲近感,不是一般的金银财帛、高官厚禄可以比拟的,这些将领知道,自己的名号都在皇上的本子里记着,只要自己做好了,皇上会另眼相看,机会多的是,根本不需要攀附其他将领。

对于好事者的劝谏,郭宗训也没有斥责,也没有附和,这些奏折好像石沉大海一般没有了踪影,宰相们知道怎么回事,就是不能说而已,所以他们回复大臣们的询问就是:暂时搁置,考虑考虑。

朝堂之上没有动静,不过,东京的那所学校议事会又开始热闹起来了,他们找到了新的辩论题目,就是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到底是猛士守四方还是守京城?应该怎样对待猛士?

辩论题目一出,辩论双方就组织人员去内务府新设立的图书馆查阅经典、史料,所有成员施展浑身解数,天马腾空地研究对策,他们都针对对方可能引用的史料进行剖析,力求找出漏洞,证明自己的论断。

其实,守四方和守京城都是时代的产物,并不能一概而论。帝国处于扩张期就应该守四方,帝国弱小的时候唯有守京城,如何去判断帝国是强大还是弱小就要仔细分析判断。90文学网90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