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55章 在德不在险(1 / 2)大周之雄风首页

回到家,范质吃了晚饭之后,稍做休息就回到书房里,静下心来,回想起柴宗训的那个问题,在德不在险,本以为天子施行仁政、教化世人、朝堂上下饱读诗书的正人君子奉公守法、没有兵权的武夫专心练兵、农民辛勤劳作、匠人勤劳致富、商人依法经商、越来越多的人读书识字、逐渐呈现出一片乐土的完美世界,这样的世道确实无须守险以避祸啊,问题是,现在这些可能性一个都没有,不说别的,契丹人就是心头大患啊,大周稍微弱一点就会有灭顶之灾,如果没有看到这个而奢谈“在德不在险”真是睁眼瞎啊,如果这个人站在高位,必定祸害无穷啊。

他这个“在德不在险”,等同把所有筹码都放在汴梁城,汴梁城越发繁盛、积累无数,禁军大部聚集于此,人口众多、商业兴旺,也必定消耗无数,举天下之力共保汴梁城,只要契丹人出动二十万骑兵在冬季南下,甚至越城而过,直抵汴梁城,横扫京畿附近,就食于我,那怎么搞?

“唉,又是一个死读书的呆子,熟读经典却没有办实事经验的呆子真是害人不浅啊。单纯熟读经典,却没有大局观,或者说不熟悉朝廷的内外环境,与纸上谈兵没有什么区别。这些人口若悬河,不知民间疾苦,实乃大害也。以后科举选才也要避免这个隐患,务必要这些读书精英到地方府衙办实事、干实务,了解民间的疾苦,磨炼一段时间才能提拔,省得误国误民。”

至于这个“在德不在险”必须有前提,就是国力强盛、军力强悍,屑小不敢窥视方得实施,既然可以有险可守,为何要身处险地呢?况且国力强盛、军力强悍也是不可靠的啊,谁敢担保以后还是一直强盛呢?外强中干怎么办,这是取死之道也。

范质很无奈,这个话题真的不值一驳,好吧,范质又想了很久,终于拿起笔,按照自己的构思写出自己的看法,狠狠地批驳这个“在德不在险”的纸上谈兵的谬论,洋洋洒洒地写下好几张纸,还意犹未尽,顺便写上如何避免这种只会纸上谈兵的书呆子出现在朝堂之上的举措,又谈及科举选人的一些新举措,又对现在汴梁城的城市定位的好处与坏处进行分析,列举西京洛阳的好处与坏处。。。。。。一直写到深夜,实在是太累了,才歇息。

自从接下柴宗训安排的制定官员的操守准则的工作以来,范质已经写了不少的内容,这次柴宗训的提问,给范质写的文章又增加了不少内容,范质考虑的问题更多了,不读书和读死书都是大问题,自私自利的和大公无私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如何做到对事不对人也是极为困难,不过,在写这些东西的过程中,范质似乎沉浸在自己的自由世界里面,畅想如何才能做到最好,也是一乐也。

三天期限到了,柴宗训和范质交换了自己的文稿,两人在仔细阅读文章中感受到类似的想法,两人都希望谋定而后动,先解决眼前的问题,循序推进,都认定了汴梁城不是一个适合做都城的地方,最好还是迁都洛阳。5252x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