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雕公鸡
龙眼木雕是以龙眼树(即桂圆树)的树干,特别是根部为材料,其虬根疤节,姿态万端,是木雕良材。龙眼木雕的投资价值在于它以天然逼真取胜,以人物为主,也有鸟兽花果,木材经磨光打蜡,近似红木,显得古朴、稳重、大方、精美。
●金漆木雕
金漆木雕用樟木雕刻,漆贴金,特点是金碧辉煌,工艺秀美,以浮雕、通花透雕和立体通雕为表现形式,透雕经络通畅,层次丰富,刻工细腻,立体感强。金漆木雕工艺流传至今,其当代作品多次获国际大奖。
●湘南木雕
湘南木雕有一种大巧若拙的风格,具有投资价值。
●歙县木雕
安徽古董木雕自古有名,以歙县木雕为代表。
蜕变再生编辑
简介
华夏手工艺有万年以的不间断历史,经过古代、近代、现代三个时段的发展演变,正面临着蜕变和再生的考验。蜕变并不意味着消亡,而是以新的方式再生。然而,蜕变过程毕竟是脱胎换骨的改造。这一事实是残的。但适者生存的原则不仅适用于自然界,也适用于文化产业。我们都清楚地看到,20世纪的一百年间、传统手工艺从鼎盛期日渐下滑,到世纪末,已衰退到历史的低点。而同样在这一百年间,我们对传统手工艺的历史沿革、发展规律、文化内涵的整理和研究却日渐兴隆,到世纪末已达到史无前例的高峰。这一反差耐人寻味,但并不奇怪,它们都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发生的。前者与社会的转型和变革紧密相联,是已发生的客观事实,不是理论问题。后者是在知识水平和认识水平大幅度提升的基础,对历史的总结和对未来趋势的预测,有理论和实践如何结合的问题。本文拟从近代以来传统手工艺潜在的蜕变因素、工业社会与传统手工艺的冲突来分析21世纪传统手工艺的前途。结论正确与否,还有待实践的检验。
潜在的蜕变因素
20世纪初,华夏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环境发生了有史以来最深刻的变革,推翻了千年封建体制、建立了共和国;五四新文化运动又以摧枯拉朽之势荡涤了旧的思想体系和陈规陋习,从而开辟了华夏文化史的新纪元。然而在如此剧烈的社会震撼之中,传统手工艺从表面看似乎没有多少变化,大体传承了清代的风格和技艺,时强时弱地延续了几十年。但从它与社会形态,生活方式的相关性来分析,就可以看到即将迫使它发生蜕变的潜在因素。
(一)传统手工艺的市场日渐缩小
在华夏古代,手工艺品的使用几乎涉及社会的每一个层面。在“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环境中,手工艺提供了大部分的社会所需和生活所需,大到帝王的礼服、礼器,小到民间的嫁衣、纸马。尤其是宫廷和宠大的官僚机构对高档手工艺的需求曾极大地刺激了它的生产,使金、玉、漆、木、丝织、刺绣等行业的技艺登峰造极。但辛亥革命引起的政体骤变,使顶戴花翎、龙袍朝珠一夜间被废除,带有封建等级烙印的手工艺立即失去了市场。这是市场缩小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晚清以来,西方生活用品源源输入华夏,如洋布、洋油灯、洋火、洋袜、电扇、电灯、钟表等等,逐步占领了大都市的市场,就连慈禧、光绪都有了钢琴和沙发。1893年(光绪十九年)海安装了6325盏电灯,次年达到9091盏。接着,北京、天津,包括皇宫禁苑都装起了电灯(焦润明:《华夏近代文化史》)。这样,实用手工艺的生产必然受到排挤。
(二)对手工艺品价值认识的偏移
传统手工艺品原来就有两大类别。一类是高档品(即后来所说的特种工艺)。兼有观赏和收藏的价值。一类是普及的实用品,直接服务于人的生活。在封建社会,高档工艺品早就成了少数人积敛财富的对象,古物则当作“古玩”收藏。据《查抄和家产清单》,何家玉器库有“玉鼎十三座高二尺五寸、玉磬二十块、玉如意一百三十二柄,镶玉如意一千一百零六柄……,以共作价银七百万两”。古玩器有“古铜瓶二十座、古铜鼎二十一座、古铜海三十三座……,以共作价银八百万两”等等。民国以来,实用手工艺品虽然有收缩的趋势,但富商大地主和新贵对高档工艺品的需求并未有丝毫减少。因此对手工艺品的价值就明显地偏向了高档的特种工艺品。经济价值和收藏价值的明显升,使实用价值显得无足轻重。晚清至民初苏州工艺美术的畸形发展就是一例,当时以红木家具、玉雕、珠宝、檀香扇、刺绣为大宗,基本都是特种工艺品。
(三)手工艺的创作观念难以与时代同步
近代传统手工艺的创作观念长期停留在清代风格之中,少有变化,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父子师徒世代相继的传承方式,使技艺和风格走向程式化,一时难以扭转。正如《考工记》所说:“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二是近代文化转型的不平衡性,使传统手工艺无法迅速与时代靠拢。个世纪初叶,当东南地区和大都市已经出现较多西装的时候,边远地区还在给少女裹足,社会出现了古今混杂、中西并举的现象,传统手工艺似乎无所适从。一些人感到世事的变迁,以创新来争取市场,如景德镇瓷瓶出现了时装人物画。一些人处于猎奇心理,又丢不开传统的观念,就产生了非中非西的混合风格。如苏州东山雕花大楼,既有华夏吉祥纹和廿四孝雕刻,又有罗马柱头和文艺复兴式的雕花,杂乱无章。只有刺绣不自觉地发生了比较彻底的蜕变。刺绣在古代以实用为主,明代露香园的“顾绣”开创了以绣仿画的工艺,并广为流传。在实用刺绣日趋衰退的时候,这种工艺反而蒸蒸日,但它已经不是传统意义的刺绣了。三是高居于现实生活之的高档工艺品,本来就是用以升值的藏品和玩物,以仿古为品,自然可以无视社会的变革。总之,近代传统手工艺处在变与不变,似变非变的边缘线,预示着一场难以阻挡的蜕变之风将要横扫华夏。
蜕变的必然性
20世纪的后五十年,华夏的经济曾经大落大起,而传统手工艺反而大起大落,这必然会引起我们的深思:如此的“差异”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工业化社会,传统手工艺必然要发生蜕变是客观规律。而促成这一蜕变的因素则是多方面的。
(一)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生产方式
20世纪50—60年代,传统手工艺经历了一个难得的复兴期。在各级政府部门的直接指导下,集体所有制代替了分散的个体作坊,以创办工艺美术院校和子承父业的两种方式培养后继人才。在计划性对外贸易的经济杠杆作用下经济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变的过程中,许多厂社难以维持,甚至倒闭。而个体作坊又渐渐兴起,手工艺生产以手工为主,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可以一件一件地完成,与工业化的批量生产完全不同,往往要因材施技。集群化的流水作业和等级工资制度把个人创造的积极性淹在“大锅饭”中,在新的经济体制中必然陷入困境。结果是大量的实用品由工业化批量生产、如日用陶瓷、家具;少量的特种工艺品由作坊精雕细刻,如珠宝、金银首饰等等,发生了两极分化的现象。
(二)与生活方式脱离的产品
传统手工艺在现代衰落更直接的原因,是与工业化社会生活方式的脱离。20世纪50—70年代,华夏人的生活虽然简朴,实际已有严重的“西化”倾向。如单调的西式服装、简陋的西式住房、不变速的自行车、蒸气火车头等等。传统手工艺除了换取外汇,与人民生活已经离得很远。80年代中期以来,华夏人的生活从“温饱型”向“小康型”、“富裕型”靠拢,西化趋势加速,居住环境的改善、家用电器的普及、高速公路的延伸、私家汽车的增多、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都使得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观念、时空观念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衣食住行的所需,主要依靠工业化产品,价廉物美。手工艺品虽然价格攀升,但“曲高和寡”。有一位女企业家斥巨资建立了紫檀博物馆,能如此做的又有几人?可见,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围,必然造成传统文化中物质层面的收缩,哪一个民族都难以摆脱这个规律。
(三)“推陈出新”的误区
传统手工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始终处在“流变”之中,并由此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历史风格。现代的“推陈出新”是不是能够使它重新与时代潮流相汇合?70年代的两次创新尝试说明这是十分艰难的。在“文革”的闹剧中,传统手工艺在“样板戏”的感召下,曾出现直接反映革命题材或“样板戏”某个情节的高潮,可以称为“样板戏式”的推陈出新。这种创新基本排除了艺术规律。随着“文革”的结束,这种创新也就不了了之。70年代后期,百废待兴,为了振兴传统手工艺,又作了“文艺复兴式”的创新尝试,也就是提倡复兴“汉唐风格”、“敦煌风格”等。意欲摆脱几十年来明清风格的束缚,从古典艺术中汲取养料使之有更广阔的创作领域。然而这种变相的复古在70-80年代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这两次“推陈出新”的遭遇还有更深层的原因,一是对传统文化认识的差异。华夏传统文化的多样性毋庸赘言。但一般人心目中的传统手工艺往往被定格在明清风格中,不仅因为它们与近代直接相联,而且明清遗物众多,如建筑、园林、家具、书画、戏曲、等等,它们与手工艺品融合为一道古典文化的风景线,形成了认识的定势。对于专家备加赞赏的汉唐、敦煌等艺术反而感到陌生。苏州寒山寺增建了一座仿唐塔,被不少人看成是“日本式”。如果一味复兴,即使艺术水准很高,也难以为多数人赏识。二是改良不能挽救传统手工艺。述两种“推陈出新”都是在保持传统手工艺的技艺、材料、表现手法极度完整的前提下,只是在题材进行切换,做了局部的改良。事实证明,在现代社会,传统手工艺或者以既定的样式显示历史的深远;或者使技艺和风格分离,经过与现代要素的重新组合,才能融入工业化社会的环境中,从而获得“再生”。
再生之路
在21世纪,华夏的传统手工艺可能有三种生存方式。一种是整体的传承。除了少数自然生存的品种外,还要从文化生态学的高度人为地保护最优秀的品种和大师级人物,使之不失传。一种是传统的技艺和现代风格的结合,即用现代审美意识对传统手工艺进行再创造,使之与现代生活环境相适应,如现代陶艺,它在造型、釉色、彩绘和肌理方面的变化都与现代派以及现代派之后的艺术有千丝万楼的联系。一种是将风格从技艺中分离出来,使之与现代材料和工艺结合。只有风格的移植,没有技艺的传承,形成似古非古的现代样式。如西式裁剪的中式服装,纽绊做成假扣,团花可以剪一块织锦缎替代等。这种形式既能寄托华夏人的民族感情,又能适应现代化环境,生命力将十分顽强。述三种类型中,后两种都以风格和技艺的分离为特点,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传统手工艺“蜕变——再生“的规律。
(一)形式与思想内涵的分离和移植
传统手工艺的思想内涵很丰富,难以一言蔽之。但从根本说,它与华夏传统文化尊卑有分的等级观念、敬天祭祖的宗教思想、天人感应的宇宙思维、永不忘本的传承意识、辟邪纳吉的民俗传统是融为一体的。然而社会的变革往往迫使传统手工艺的形式层面与精神内质相剥离,或者给旧形式注入新的思想内涵,或者用新形式表现古老的思想。旧形式新内涵的典型莫过于北京故宫从皇家禁苑成了博物馆、江南园林从私家花园成了人民公园。另外,我们常见以京剧脸谱、傩戏面具作装饰的现象,它们究竟是什么角色或者什么神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体现了华夏民族文化的神韵和风格。现代人佩玉只是为了吉祥,谁还记得孔子关于君子以玉比德的教诲呢?所谓旧内涵新形式的结合,是指用现代手法反映古老的观念和思想。再如,阴阳五行说是十分古老的宇宙观念,在传统手工艺中,代表四方的四神是这种观念最直观的反映。2001年“艺术和科学”研讨会的系列招贴画《金木水火土》(见《装饰》2001年四期封二)就用全新的视觉形象表现五行、五色观念。由李政道创意的雕塑《物之道》(见《装饰》2001年四期彩页)则是以“阴阳互抱”为内涵的现代作品。
(二)形式与技艺的分离和移植
华夏传统手工艺风格的形成首先取决于思想内涵。同时,材料和工艺独特性也是重要的方面。作为文化遗产,风格和技艺永远是一个整体。但要想融入现代社会,却不能不使它们分离。因为材料和技艺既带来了独特的风格,也带来了局限性,想使玉雕做成牙雕那样镂刻精细的作品是不可能的。而现代社会并不重视玉和象牙的经济价值,更需要华而不贵、随风而变的饰物和用品。如果使传统手工艺的形成和技艺脱离固定的关系,就有了再创造的空间。如软雕塑表现彩陶纹样,用地毯表现汉代画像石,用大尺度的木浮雕仿玉雕都是成功的尝试。反过来,用传统技艺反映新题材也是一种移植,文已说到的现代陶艺即是典范。但是,也不是任何题材都适合于传统工艺。有一处陈列,用小泥人的技法和程式制作现代人物大型彩塑、变优势为劣势,难以成功。
(三)形式与实用性的分离与移植
传统手工艺曾经与过去的生活紧密相连,一些产品为当时的生活服务,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在现代生活方式和人居环境中,它们的实用价值也随之降低以至消失,形式和实用性的分离就不可避免。如江南旧式民居的窗格,使用不同样式的分隔,形成好看的几何纹。在现代建筑中本已完全不用这种木制窗格,但在室内装修中,它们被挂墙,或做成假窗,反而深受欢迎,甚至出现了制成新窗格再做旧的现象。又如,服饰绣品成为挂件、石磨和栓马桩放在院子里等等。这些曾经是非常实用的产品纷纷被移植到显示古老文明和民俗的装饰之中,再也不会有使用价值了。这样的“蜕变——再生”不能不说是非常典型的。总之,传统手工艺的风格将是永存的,然而,它却为“再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那就是脱胎换骨的蜕变。
现代手工编辑
串珠
串珠,顾名思义,即用水晶、木、玛瑙、玻璃、琥珀等质地的珠子,巧思妙想,DIY出属于自己的心爱饰品,逐渐发展成为手工制作饰品的一大门类,小串珠孩、青年、中年、老年纷纷动手,串珠已经成为一种另人瞩目的流行时尚和创业致富的捷径之一。
或许你想拥有一个独一无二的饰品,或许你想展示一下自己的创造力,那就动手制作属于自己的个性的串珠吧。
丝网花
丝网花亦称丝袜花,最早起源于日本,被当地人称之为东篱花,由于制作丝网花的基本材料是普通的丝袜,也被称为“丝网花”。丝袜花在日本最初是人们将破损的弃之可惜又留之无用的丝袜,经巧妙构思创作出来的,并逐渐风靡全日本,成为许多家庭主妇的新宠。并于90年代末经台湾传入华夏大陆。它以五彩铁丝及丝袜纯手工制作而成。质感细腻,花形逼真,犹如鲜花一般,欣赏及装饰效果颇佳。色泽多样,花色丰富,能够极好的满足各层人士的创作需求,满足个人随心所欲地搭配制花。花儿不易褪色,历久如新。
十字绣
十字绣(crossstitch),是用专用的绣线和十字格布,利用经纬交织的搭十字的方法,对照专用的坐标图案进行刺绣,任何人都可以绣出同样效果的一种刺绣方法。十字绣是一种古老的民族刺绣,具有悠久的历史。由于各国文化的不尽相同,随着时间的推移,十字绣在各国的发展也都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格,无论是绣线、面料的颜色还是材质、图案,都别具匠心。
不织布手工
什么是不织布?
不织布也叫无纺布,因为它是一种不需要纺纱织布而形成的织物,只是将纺织短纤维或者长丝进行定向或随机撑列,形成纤网结构,然后采用机械、热粘或化学等方法加固而成。简单的讲就是:它不是由一根一根的纱线交织、编结在一起的,而是将纤维直接通过物理的方法粘合在一起的,所以,当你拿到你衣服里的粘称时,就会发现,是抽不出一根根的线头的。非织造布突破了传统的纺织原理,并具有工艺流程短、生产速度快,产量高、成本低、用途广、原料来源多等特点。
不织布手工制作特点
不织布手工就是用不织布制作的手工,越来越多的手工爱好者加入了不织布手工制作,因为:1、不织布材料特别,比一般的布要厚和硬,不会出现棉布掉线等情况,缝制时方便。
2、不织布做出来的东西可爱逼真,送礼可表达心意。
3、不织布有各种不同的颜色,大家可以设计不同的图案,不织布书、不织布蛋糕、不织布娃娃、不织布袋子都可以通过我们的手制作出来。
4、不织布不会像棉布等其它布料一样,会出现毛边的情况,并且有一定的厚度和硬度,容易定型。
纸藤花
纸藤花简介
纸藤花顾名思义就是说用纸做成的花,而且是立体的。最早出现在日本近两年来在台湾十分盛行,又与台湾的纸藤工艺相结合,形成纸藤花。纸藤花经台湾人引进到祖国大陆,以精美时尚的外观吸引着大家的目光,很多人看后都觉得不可思议这是用纸做的。
纸艺这几年来在世界各国可说是大行其道,原因除了纸材料价廉易得之外,纸本身的可塑性也相当高,是极佳的美术创作素材。沉浸于物质过于充裕的现代人,逐渐厌倦了机器制造品的刻板与雷同,转而追求个性特立品味和自我诉求表达,纸艺为现代人忙碌的生活注入知性之美,还美化了我们的家居。最重要的是,在创作纸艺过程中享受到的那份愉悦与成就感。同时,纸艺的制作水平也越来越专业,达到了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纸艺的种类有很多,如纸艺花卉、折纸、纸雕等,尤其是纸艺花卉被人们誉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
纸藤花的5大特点
1、纸藤花纯粹手工,简单易做:男女老少都可以做,全部手工,明白易懂,制作轻松。
2、纸藤花成本低廉,市场广阔:纸工艺品是一种投资少的项目,纯手工,不需要水电,以及纸张原材料的利用率极高,因此成本较低;并且花的市场需求是不会枯竭的;
3、体验乐趣,浓缩感情:纸艺品全手工操作,每件都是独一无二,同时凭个人的灵感及意念可随意创造造型、花色等;在制作中让你体现无限的乐趣,可以是休闲,可以是学习,可以自己用或者赠送亲朋。
4、纸藤花形象逼真,造型多样:可以制作各种花卉等纸艺品,造型多样、色彩丰富,形象惟妙惟肖,有很强的立体感,极富装饰和欣赏价值;
5、纸藤花自然环保,容易保存:环保纸张,不易退色、易吸灰尘、受潮湿,保存长久、无需打理,对环境、人体等无不良作用。
手工DIY香皂
所谓手工香皂DIY是在传统的工业化香皂基础,研发出来的可以自己动手手工制作的产品。手工香皂DIY的最大特点在于充分满足了人们日益增加的个性化时尚化需求,无论是造型,还是色彩都比工业化香皂丰富并富于表现力。
手工香皂DIY是较为流行的一种手工艺。可根据人们的需求制作出形象、色彩各异的香皂。不仅造型新颖、美观,而且色彩鲜艳、斑斓,它完全脱离了普通香皂的形象和颜色特征,大大满足了人们在视觉和装饰的不同需求,不仅具有清洁用具的功能,还可作为礼品馈赠亲朋好友,倍受时尚女性的青睐。
DIY手工香皂,它是一种即能玩又能用的非一次性消费品。DIY手工香皂不仅因为独特的个性魅力及自己创作的乐趣,也因它的温和、不刺激,博得了人们的喜欢。
用来做手工香皂DIY的原料是由纯甘油和纯天然的植物油精炼而成,具有非常好的保湿效果,对皮肤的养护作用尤为突出,既可用作洗面,卸妆,又可用作沐浴用。DIY手工香皂的泡沫细腻丰富,能彻底清除毛孔深处的油污。使肌肤滋润光泽,富有弹性。同时又是绿色的安全的环保材料。手工香皂DIY完全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制作出富有特色的香型、颜色、形状的艺术作品,还可以制作出符合自己肌肤特性的特效香皂;充分体现了DIY随心所欲的特性。
手工香皂DIY,它融创意、天然、艺术、香薰于一体,采用天然的植物精华,绝无动物油脂,极富想象力的艺术造型和神奇怡人的植物香薰精油,经过创意、熔注、造型、修饰、入模、出模、包装等一系列工序精心制作完成,手工香皂DIY的制作过程就是一件件赏心悦目的艺术品的诞生过程。虽然DIY手工香皂的效用和大家日常所买香皂并无二致,但其不仅具有实用性,还有独特的观赏性和趣味性。因此,很适合喜欢自己动手创作的朋友们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