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章 不关我的事!(1 / 2)回到大唐做咸鱼首页

武德九年,唐高祖李渊退位。

其嫡次子李世民登基为帝,改元贞观。

不过数年,天下大治,大唐威慑四方,初显帝国气象。

贞观十年,正月初一。

虽正值寒冬深夜,长安城内却是一片灯火辉煌,火树银花。

鞭炮声,欢笑声,喜庆声,此起彼伏。

这是唐人一年之中最为重要的节日,元正。

夜深,太极宫两仪殿边的皇家大道上,车辚辚,马萧萧,冠盖相望,羽旄飞驰。

殿内更是钟鼓喧天,丝竹震耳。

偌大的宫廷之中,数十名身袭广袖流仙裙的女侍正翩翩起舞,宛若天仙。

场间的青铜排钟奏乐而起,与之交相辉映。

时而低沉,时而清冽,时而缓,时而急。

围坐在案边的数百名大臣,有起身而和者,有赞不绝口者,而更多的人,则是朝着大殿正北,正襟危坐的那位,深躬之后,这才敢将杯中之酒一饮而尽……

大臣们躬身拜服的,不是别人,正是整个帝国的掌权者,唐皇李世民。

此时的他,正端坐于整个两仪殿最威严的正中台阶之上,欣赏着场下这一曲——秦王破阵乐。

半晌之后,曲终,舞女散尽。

“宣太子承乾,四皇子李泰,九皇子李治,晋阳公主李明达,觐见!”

一旁的内侍监监正全万机用尖锐的嗓音,大声喊道。

他是李世民身侧伺候的宦官,随着这数年的伴君起伏,如今早已稳坐内侍监两名监正之一,是目前唐皇宫之中,职衔最高、权柄最大的大太监。

话音未落,几名紧挨着龙椅下首的年轻男女站起身来,站在殿中。

每年的元正之日,皇子们都要表达出自己新一年的愿景,或是对帝国的美好展望,或是对自己父皇的溢美赞颂,又或是诸如‘儿臣必当呕心沥血,发愤图强’之类的雄心壮志。

无形之中,这也成了几位皇子的暗中较量。

今年也不例外。

众人瞩目之下,四人依次排开。

唐人以左为尊,是以站在最左边的便是帝国未来的继承人,兄弟姊妹之中的最长者,太子李承乾。

他从拢袖之中抽出一副画卷,躬身拜服道:“父皇,儿臣欲献出一副‘大好山河图’。”

无需多言,寓意从画作的名字便可窥见一斑。

而站在一旁的四皇子李泰,却听出了不一样的意味。

所谓的大好山河,怕不指的是你李承乾这几次监国有功?

拐弯抹角地吹嘘自己的功劳?

他面无表情,但却丝毫不甘示弱。

很快便也从拢袖之中掏出另一副画卷。

“父皇,儿臣此次恰好也带了一副画作,此乃大家吴道子执笔——鱼跃图。”

李泰先声夺人,急忙展开画卷,只见波涛胸涌的浪潮之中,一只散发着夺目金光的鲤鱼,跃向天际……

而久观此画,却能发现那只鲤鱼的下半身,竟化作一只金龙!

实乃隐有超凡入圣之意!

不仅如此,卷旁还提有一行大字:鱼跃此时海。

此图一出,唐皇李世民的脸上便堆满了笑意。

他难掩心中激荡,拿起酒樽,一饮而尽。

“好!好!泰儿果真有心!”

“好一副鱼跃此时海!”

李世民看着那副画,越看越觉得爱不释手。

想起多年前历经的风雨与生死,仿佛自己便是那一条化龙的金鲤。

然而,当他把目光右移,转向自己最小的儿子,九皇子李治时,脸上的笑意却骤然消失无踪。

李世民面无表情,极为威严。

他凝滞了一会儿,却是连过问也没有过问一句,便一扫而过。

直接朝着一旁的晋阳公主亲昵道:“小兕子,朕的宝贝女儿准备了什么好东西?”

对于皇帝如此这般无视的举动,朝中的大臣却早已见怪不怪。

这一切,还得从九皇子,李治本身说起……

这几年的除夕之夜,无论是太子李承乾也罢,亦或是四皇子李泰也好,不是送庆礼,便是咏贺词,唯独这四皇子李治……

实则一言难尽!

贞观七年除夕夜,朝臣们都在翘首以盼着五岁的李治能够说出些什么不凡之语。

他可倒好,站在两仪殿内,当着唐皇李世民和文武百官的面,极为认真地说了八个字:恭喜发财,红包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