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不想听双方就此事展开争论,他知道不管其他人怎么说,最后还是得看这里最有话语权的陈亨怎么想。
“陈大人认为此事可行吗?”
“下官认为此事有一些冒险,若单单只是为了收拢一些流民的话,与所面对的风险相比恐怕有些不值得。”
“长城以北的这个几个县至少还有近十万人口存在,本王认为值得为此冒一点风险。”朱棣顿了一顿,接着说道:“风险虽然会有,但只要我们稳扎稳打的话就不会太大。我们兵力占绝对优势,对方恐怕会直接撤退,并不会交战。”
“可若是对方以百姓为目标,到时我们是救还是不救呢?”陈亨毕竟经验老道,他提出的问题一针见血。
这个问题把朱棣问得陷入了沉思,毕竟要是真发生那种情况的话,不保护百姓岂不是相当于害了他们。
而要是双方部队真交锋起来的话,自己这边又会因为此事有被对方拖住的风险,到时候要是把元军的主力部队引过来可就麻烦了。
“他们要是敢动手,我们就把他杀个片甲不留。”谭渊倒是没想那么多,恶狠狠地说道。
“谭千户你虽然勇武过人,但又不率领骑兵。就算要出兵,恐怕也轮不到你吧?”这句话是陈亨手底下分管骑兵的一个指挥佥事说的。
“你”
谭渊想反驳,却觉得对方说的没什么问题,只得把头转向自己的“老大”朱棣,想让他帮自己说两句。
朱棣此时也挺郁闷的,当时想着有可能会需要在城墙上防守,因此带出来的两千人中有一半都是弓箭手。要早想到有这一茬事,全都带骑兵就好了。
朱棣避过了谭渊的视线,反而是对着一直保持沉默的李彧进行发问:“李大人,你对此事的意见呢?”
李彧因为之前被朱棣怼了一波,心情一直不好,他还在后悔自己来这里多此一举的行为,因此一直就没有说话。
“我没什么意见,若王爷决定要去做的话,下官一定帮王爷做好流民的安置工作。”
问了等于白问,最后的问题还是如何在迁移的过程中保护好百姓这件事。
丘福此时提议道:“末将认为可以派精骑夜袭滦平县的守军,随后趁其它地方的元军没反应过来的时候继续突袭,肃清整片山后地区,这样在迁移百姓的过程中就不会遇到阻碍了。”
“不妥,元军既然一反常态敢于如此深入,则必然对我们可能到来的反击有所准备了,偷袭很可能就直接撞进对方的怀里。”还没等别人说话,朱棣直接就把这个方案给否了。
这时在下首中一个不太起眼的武将站起来说道:“末将认为于其偷偷摸摸地进行偷袭,不如大张旗鼓地进军。若是发兵五千,则示敌一万。发兵一万则示敌两万,从而让元军知难而退。想必他们就算再勇猛,也不可能过来送死吧。”
“不错,然后呢?”
发言的这个武将看到朱棣鼓励的眼神,缓了一口气然后继续说了下去:“大军前进的速度一定要放缓,但声势要造大。此外还得保证军纪的严明,与元军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有利于获得百姓们的支持。同时后面则安排辅兵跟在大部队后面负责沿路收拢和引导百姓入关。”
“那若是因为拖得太久,把元军的主力部队招引过来了怎么办?”
“可以沿路在比较险要的地方设下多道埋伏,若敌军大部队真有动作。则可以层层阻击,为大部队和百姓的撤离留下充足的时间。
“你叫什么名字?”朱棣十分好奇的问道。
“末将是密云中卫副千户,姓王名勇。”
这样一个人居然在历史上没留下姓名,估计多半是因为未来经历了什么事,导致他没有活到朱棣起兵造反的那一天。
“本王认为你的思路在大体上没什么问题,不过还有可以改进的地方。首先我们可以兵分两路,西路的小股部队沿着潮河顺流而上,并尽可能地隐藏行踪,在到达虎什哈以后再折转向东。
东路的大部队则尽可能地造足声势,沿大路前进,行军速度尽可能放缓。在经过碧霞山之后,两军最终在滦平汇合,这样可以确保肃清滦平县境内所有的元军。
与此同时,继续向北派出探子探查敌情。若是元军在兴州并没有太多军队的话,则可以派少量部队快速北上,立即开始百姓的迁移工作。若是相反的情况,则继续稳扎稳打,高举旗号吸引百姓主动来投。”
朱棣个人还是倾向于这种稳妥的方案,毕竟这会是他第一次带兵打仗。
所以只许胜,不许败。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