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诚与三位正副主考官,贡院本就离着皇宫不远,这一路又有着侍卫开路陪同,安静下,给人感觉,转眼即到。
“赵公公,皇上正在批阅奏折,且待我去通禀一声?”一个太监见赵公公回来,忙小声说着。
赵诚点头:“你且去,咱家在这里陪着三位大人。”
太监立刻就走了。因着今天并不是上朝的日子,过来时皇上还没办公,这并不奇怪。
不一会儿,一道阴柔尖细的太监声音传的过来:“陛下有旨,宣翰林学士承旨傅翊、礼部右侍郎郭宣文、右都御史沈公全觐见。”
“臣等领命!”
三位主考官以及赵诚走进御书房内。
“臣等叩见陛下。”
“奴婢拜见陛下。”
“都平身吧。”皇帝挥了挥手,让他们起身,他坐在了椅上,赵诚径直都到了皇上身侧,微微弯腰,站着伺候,这是家奴的本分。
傅翊上前一步,将这次会试的情况与皇帝说了:“臣等初审共择取三百份考卷,由皇上定夺。”
这是大乾的规矩,点了会元,包括会元在内三百名贡士都将参加之后的殿试,从中再分出一甲、二甲、三甲。
“呈上来。”
皇帝开口说着。
赵诚立即走了下去捧卷,送到了皇帝面前,总共二十份。
毕竟是皇帝出题,最终解释权和决定权,还在皇帝手里,当然皇帝很忙,不会每份卷子都看,一般只会过目前二十名的卷子。
皇帝拿起拟取头名的墨卷,不由得赞道:“好书法啊!笔锋虽瘦,却不失其肉,飘逸若仙,单以书法而论,已经不在李世贞之下。”
李世贞是大乾这二十来公认第一书法家,这评价的量也就可想而知了。
傅翊、郭宣文、沈公全连忙道:“陛下眼光卓越,此人当的起书法大家。”
“不过朕求的是治国贤臣,不是书法家。”皇帝淡淡笑道:“还看文章。”
看到这个书法,皇帝就已经知道这份卷子是谁的,继续看了下去。
林若愚的这篇文章将漕运弊端一一细述,而他提出的解决方法,是将漕运改海运,指出漕弊非海运不能除;京仓缺额,非海运不能补,海运之事,其所利者有三:国计也,民生也,海商也。所不利之人有三:海关税侩也,仓胥也,屯弁运丁也。而此三者之人,所挟海为难使人不能行者,亦有三:曰风涛也,盗贼也,霉湿也。
当然改行海运而丧失额外收入的远不止上述三种人,各漕务衙门以及地方官吏皆然,但是林若愚并没公开,只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弊端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