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斯平赞成的产业政策调整,与其敌对的邓燕红本不赞成,随后又表态赞成,但省里的一哥一姐,赞成的内容,却有着不小的区别,这如何协调?
当曾伯炎从邓燕红处,听说是张宝在幕后推动,竟然忍不住称赞张宝这是好手段,对其做法大加赞叹。
陈登甫向曾伯炎分析过大川省的情况,得出的结论,就是稳字当头,只能先由试点城市开始,得到经验,慢慢推广,不能一步到位。
因为大川省政治氛围不够和谐,经济上也不可行。
但明面上的压力,还是得加到大川省的头上,否则他们就会当耳边风。
同时,陈登甫也清楚,不管张宝是不是劝说两个城市主动申请,到最后省里也得指定两个城市,张宝的聪明之处,就在于化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
两个城市主动向省里申请,不管怎么说,为省里解忧,勇于担当的好印象,那是跑不了的,还能让曾副中堂,记住两个城市主要负责人的名字,并且在经常关注这两个城市的进展中,对其印象越来越深,说不定以后有合适的项目,还会加以照顾。
主动和被动,效果相差很大。
当然,张宝这个不是领导干部的聘用制干部,居中说项,还能一说就成,他的名字,必定在上边挂号,更会让曾副中堂牢牢记住。
试想,一个不是领导干部的干部,还是少年,竟然眼光敏锐,行动果敢,地位尊崇,两个市的领导干部,能够接受他的游说,绝不是有口才,而是他有人脉、有关系,更有本领,足以取得两个城市领导的充分信任。
陈登甫、曾伯炎,都称赞张宝确实有两刷子,他居中协调,省里、工信部和曾副中堂三处讨到了好,后是张宝自己、两座城市、大川省以及工信部四方受益,可谓一举数得。
不过,只凭张宝从中协调,陈登甫等人,会认为张宝最多就是一个高明的投机者,未必会有办成的能力。这样光说不干的人,燕京很多高级二代,也是擅长此技的。
可是,当陈登甫向曾伯炎简要说出张宝为两座城市的发展,提出的两条思路,就不得不让曾伯炎惊诧莫名。
再稍加分析后,震惊不己:张宝的思路,并不算太出格,也不能说是眼光超前,但以一城一策为切入点的发展,就不得不说是极佳的创意。
定绥市以川柴动力包项目为核心,带动重型卡车制造行业入驻,形成新的工业基础。
再以川柴战备用地上的生态农业为抓手,带动全市农业升级换代,形成新的农业基础。
有了这两个基础,定绥市的产业,能得到优化,在全省乃至全国、全世界范围内,都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汉嘉市则以化工项目为核心,打造成精细化学工业、新材料制造的基地,形成新的工业基础。
再以离川乡土地流转为抓手,带动全市农业加快向有机农业、生态农业过度,形成新的农业基础。
绿色环保,贯穿工农业发展的始终。
这样的设想,看上去非常美好,仿佛就是一位经济学家正在侃侃而谈,将两个城市优势劣势,分析得头头是道。
一针见血的本事,不比他们这些部座、副中堂差,甚至有些主意,连他们都是闻所未闻。
但是,陈登甫、曾伯炎也是从地方升上来的,对地方经济研究相当透彻,知道内地城市的缺点在哪里:除了交通不便,运输成本高这个地理劣势外,思想保守不思进取,官僚作风浓,才是硬伤。
再好的主意,再多的投资,碰上了这道无形的墙壁,也会撞得头破血流。
但是,张宝对两个城市的领导下了军令状,他保证身先士卒,冲在最前面,所需资金、技术、人脉,都由他来挑大头!
事实上,如果不是张宝下了这个军令状,定绥和汉嘉,是不可能向省里主动递申请的。
试想一下,一个不是领导干部的少年,居然敢下这种省监省座都不敢下的军令状,不是疯子,就是天才,而且还是已经斩露头角,大杀四方的天才。
由此,陈登甫、曾伯炎仔细研究了张宝的情报,没办法,正常的履历登记表,根本就没有。
也就是从邦安系统,才能得到张宝相对准确的信息。
张宝不乏招商引资成功的先例。
当初在市搞飞天舞,未能让汉嘉市充分扬名,张宝说,就只能用招商引资来弥补了。
汉嘉市今年的招商引资计划额,就由他来承包。
于是,张宝被聘为汉嘉招商引资办公室主任,却遭到宋崇德的反对,张宝体谅严帆的难处,说他当官府的聘任人员,算是临时工,不占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