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21 章(1 / 2)大宋仁宗皇帝本纪首页

赵受益没骗寇准,刘娥是真的打算把他送去录囚。

虽然把一个十二三岁的小皇帝丢去和凶神恶煞的囚犯们打交道这种事情太过危险,可刘娥却不得不这么做。

原因还要从宋真宗与辽国的关系说起。

辽国是一个草原部落演化而成的国家,保存了比较多的封建迷信内容。

比如辽国皇帝皇后每年到处打猎,猎物本来是被他们硬生生打下来的,但他们非得说成是上天赐予的。

而宋真宗自澶渊之盟以后对辽国大为忌惮,于是他就想了一个绝妙的方法来震慑辽国:搞封建迷信活动。

泰山封禅,天书事件,都是在澶渊之盟之后搞出来的。

这些封建迷信活动把朝廷搞得乌烟瘴气不说,还劳民伤财,百姓可不懂什么震慑辽国,也不懂什么受命于天,百姓就知道,黄河年年发大水,朝廷不花钱修河道,反而去建寺院道观,还一座接一座地建,每年打醮做法的钱都够修座大坝的了。

宋真宗驾崩前,皇家的名声在民间跌落谷底。

提起皇帝,都一脸嫌弃地皱眉。

好容易宋真宗死了,换了新皇帝上位。

可新皇帝不也是老皇帝的儿子,换汤不换药,老百姓对皇帝的好感度还是那么的低。

再加上这新皇帝一继位滑州河道又决口了,北边契丹也不安分,朝廷用兵需要钱,羊毛出在羊身上,百姓们手里的钱本来就不多,现在又少了几分,自然对这个新皇帝也没什么好气。

刘娥明白百姓对皇家有怨望,也明白这是自己那死鬼老公自找的。

宋真宗驾崩后,她立马把那部搅得中原大地血雨腥风的天书跟他一起埋了,又趁机取消了大部分耗费颇大的宗教仪式,并不许宫里宫外再新建宫观。

就连她和小皇帝的开销都能省则省,衣服一天都只换一套了。

能做的刘娥都做了,可败坏的民心不是一天两天能够挽回的。

就连新皇登基、大赦天下也没能让京城百姓对皇家有个好脸子。

刘娥头都大了。

挽回民心不是朝夕之功,她也只能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大赦天下不能经常赦,国库里没有钱税赋也不敢减,也就只能让皇帝去录囚,给囚犯们平反冤假错案,刷刷平民好感度,才能维持生活这样子。

所以刘娥特地挑了个良辰吉日,给小皇帝穿了身稍显朴素的便服,让刘恩领着他往开封府大牢去了。

皇宫里有天牢,开封府有地牢。

天牢不是建在天上的,地牢却是实打实建在地底下的。

所谓天子录囚,并不需天子本人亲自往地牢里去。

想来也是,地牢里阴暗潮湿,还生有蛇虫鼠蚁,万一有个什么东西咬了皇帝一口,那如何得了?谁担得起这个责任?

所以天子本人只需在开封府内端坐,由随行的刑部、大理寺、开封府的官员们去翻阅文书卷宗,核查一下有没有冤假错案——大体上只是装装样子,根本也查不出什么来。

然后皇帝和官员们就可以趁着天色还早打道回府,由记录起居注的史官记上一笔:某年某月某日,天子录囚。

京城乃至天下的百姓们也就会知道,天子录囚了,天子是个心系下民疾苦的好天子啊!

至于真正的地牢,在整个录囚的过程中,是没有人会去的。

真正被关押在地牢里的囚犯,是不会见到任何一个官员的。

毕竟官员们都是国之栋梁,万一这些穷凶极恶之徒铤而走险,伤到一个两个的,我朝廷不就无人可用了?

赵受益乘坐着步辇,由刘恩陪同,从正门进入了南衙开封府。

从皇宫到南衙,一路走来,街面上看不到一个平民,也听不见一丝人声。

只有皇帝出行的雅乐一路盘旋飘荡,声入云霄。

平日里三品大员出行尚且要百姓肃静、回避,鸣锣开道,净水泼街,何况是皇帝。

皇帝銮驾将要行过的街道早三天就清好了场,打扫干净街面,用丝绸结成帷幕,从宫门一路到开封府正门。

这些丝绸,也只能用这么一次,等皇帝从开封府回宫了,就可以扔掉不要了。

赵受益坐在步辇里看着这样的场景,心里竟有些发笑。

原来这就是所谓的爱惜民力,勤俭朴素。

皇帝入了开封府,主管刑狱的开封府、刑部、大理寺官员们早就到了。

他们刚想像之前无数次录囚时一样,告诉小皇帝,卷宗没有任何问题,就被一声炸雷震晕了脑袋。

小皇帝说:“朕要亲入地牢,探问系囚。”

“陛下,不可啊!”

第一个反应过来的是权知开封府的吕夷简,他扑通一声跪下了:“千金之子坐不垂堂,请陛下收回成命!”

其余的官员马上跟着吕夷简跪下:“请陛下收回成命!”

赵受益看了吕夷简一眼。

他记得这个人。

和太后党走的挺近,与寇相党也暗地里勾搭,算不上是哪一党的人,大概是个墙头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