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舞蹈的时间比听评书要短的多,因为后面的舞蹈又是表达男女情爱方面,所以四人只能提前离开了。更何况前面的舞蹈已经让他们看的很过瘾了,直到离开这里之后,几人还在交流着观看战歌的感受。
虽然他们四人中,现在只有唐行健有从军的意愿,但是军人的热血和使命所能引起的共鸣,在其他三人身上都有体现。
通过聊天唐行健才知道,赵飞和徐钱良之前都有要从军的想法。因为李唐王朝现在军人的待遇实在太好了,并且短时间之内,发生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也不是很高。所以几年前他们都想过要去从军,并且也去询问过。
通过详细的了解,他们才知道军人的待遇是提高了很多,但是对新兵源的素质要求同样提高了很多。他俩的身体条件都是满足的,但是不识字、没文化却是硬伤了。
因为这个短板,即使他俩去从军了,更大的可能也只能是在后备役里服役。这和他俩想当正规军的初衷差的太远,何况就算他俩能进入正规军,到头来也只能当个大头兵而已,所以最后他俩才放弃了这个想法。但是这些年,一旦有什么关于李唐王朝军队的任何消息,他俩也会给予更多的关注,比普通百姓的热情更高。现在对于类似他俩这样的年轻人,百姓之中有个新出现的词汇来形容他们军迷。
按照军迷的标准,他俩也只能算是最普通的那种伪军迷,因为他俩没有任何军事知识,不管是军事理论还是军事装备,乃至战法等等,他俩都不知道。唯一了解的可能就是战刀的使用吧,而且他俩熟悉的使用方法,也是非常大众的,和军人所使用的上阵杀敌的刀法,没有任何可比性。
而作为三人中唯一一个书生,左天阳以前的时候,可以用手无缚鸡之力来形容。那时候的他,对于这些舞刀弄枪的把式,是有些看不上的。这和他之前一直以来所受的教育有关,也和之前的军人不受待见有关。
这些认识直到他自己出来走南闯北之后,才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出来之后,什么事情都需要自己来解决,这时他才明白人们经常说的百无一用是书生的真实意思。因为那就是他刚刚出来时的真实写照。
正是有了这些认识,他这几年才逐渐有了很大的转变。包括现在和俩个兄弟一起干任何活计,他都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以及自己内心的脆弱。进步也是明显的,最起码他现在对于任何事都不再怕了,有胆量也有能力去应对了。
接下来,左天阳带着三人又去了一个这几年新出现的场所,也是马邑县这种边城所独有的读报馆。报纸和杂志已经出现五年左右了,现在很多地方都提供报纸和杂志的阅读或者解析评论的服务。
在其他城池,人们想要知道报纸和杂志上的信息,都会去一些饭馆、酒楼、茶馆或者任何提供这个额外服务的场所。毕竟李唐王朝现在更多的百姓都是不识字,这个需求还是很大的。
之所以像马邑县这种边城会有独立的读报馆,也是因为这些地方离长安城都比较远。即使像马邑县这样比较近的地方,也因为这段时间来往的客商很多,以前很多提供这种服务的场所,现在都没有更多的空间提供了。
所以每年到这个时候,都会出现这种读报馆,后来需求并没有因为客商的减少而同步减少很多,所以也就保留的下来。这种读报馆,不光提供报纸和杂志内容的阅读,同时也有不同的先生,会根据自己的理解,来为人们分析报纸和杂志上内容的引申涵义。
左天阳自己是认字识字的,只是他们没有必要为了看报纸和杂志,而自己单独购买一份儿,毕竟报纸和杂志现在还算是一个奢侈品。并且报纸和杂志的种类现在还是那么多,所以人们现在更愿意到读报馆里来听听各种信息。
现在这种读报馆,在内地城池也有出现的趋势,毕竟它的优点还是很明显的,这都是来到这些边城的来往客商带回去的。一切从需求中发展出来的事物,它们的通用性、适应性都是最好的。所以只要是好东西,并且能受到百姓的欢迎,最终在哪里都会出现的,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左天阳另一个不给那哥俩读报纸和杂志的原因,就是他之前对朝廷的不满。他知道他对这些信息肯定会有自己的见解,不管对不对,他都不喜欢提前把这些印象传递给自己的兄弟。
在这里获得第一手信息,并且还有那么多人的分析和评论,这会使得飞子和良子可以获得更全面的信息。之后再根据他俩感兴趣的信息,左天阳再和他俩进行探讨,这样形成的认识,左天阳认为,才是最好的,也能更准确一些。
其实左天阳自己每次到这里也是来获取信息的,只是他要获取的信息和飞子以及良子就不同了。所以以往三人到了这里之后,都会分开各自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方面信息。
这次同样也不例外,左天阳到了这里之后,和唐行健解释了这里的特点之后,就各自分开了。塔axias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