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庞雄走了之后,张伯路果然不负众望的打了庞雄的脸。
他重新聚集人马,再度竖起了造反的大旗。
卷土重来之后的张伯路一改以往高调的做事态度,转而开始打起了海上的主意。
当然,重新来过的张伯路没有打算继续要使用“将军”这个招摇的称呼,而是改了一个相对来说比较低调的称呼。
“天帝使者”
张伯路是天师道的信徒,所以他觉得还是起一个和自己职业相关的称呼更能彰显自己的身份。
关于再度造反的前景,张伯路没有具体的想法,还是一如既往的干着杀官吏和掠夺的买卖。
渐渐的,张伯路再度聚集起来了一大批的信徒。
面对如此反复无常的贼寇,朝廷也是吃一堑长一智,决定好好派个负责任的人去讨伐。
而这个重任便落在了当时的侍御史王宗的肩上。
比起心肠软的庞雄来说,王宗可是一个很冷静的人。
而且朝廷当时为了让王宗撤掉剿灭张伯路的起义部队,还专门给他颁发了节杖,同时还把幽州和冀州的数万兵马交付于他指挥。
当然,朝廷为了保险起见,又给王宗找了一个可靠的帮手。
宛陵令法雄。
法雄,字文强,右扶风眉县人,盗贼克星!
之所以这样说,那是因为法雄是个很有能力的人,而他最突出的能力,就是抓捕盗贼。
朝廷把法雄这道强有力的保障调集给王宗,自然也是为讨平张伯路做足了充分的准备。
这两个人凑在一块,简直就是强强联合,何愁张伯路不败!
永初四年公元110年庚戌四月,王宗和法雄,用他们各自的决心和实力,告诉了张伯路了一个道理。
什么叫不自量力!
王宗和法雄的部队人数远胜张伯路的部队,双方连着交战了好几次,张伯路都没有占到什么便宜。
张伯路有点急了,于是又打算搞诈降这一套。
恰巧当时朝廷正好颁发了一道赦免诏令给张伯路,这可让在处在困境之中的张伯路找到了一条活路。
朝廷当时着令王宗和法雄的部队招降张伯路的部队,尽量做到能不动刀枪,就不动。
王宗和法雄看了这道诏令之后,并没有太过于在意,依旧让士兵佩戴兵器,穿戴铠甲,照常该操练操练,该巡逻巡逻。
当时张伯路等的就是王宗和法雄的部队来招降自己,可等来等去,一直没有等不到王宗和法雄的消息。
张伯路有点慌神了,他眼看着王宗和法雄的部队就是不脱下盔甲来迎接自己,这心里是真的没底。
他实在摸不准王宗和法雄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其实王宗当时听闻朝廷招降张伯路,多少还是有点反对的,他本来打算一鼓作气拿掉张伯路这个芥藓,奈何法雄当时一直竭力反对。
法雄反对,自然是有他自己的道理。在他看来,如果把一味穷准猛打这帮海上贼盗,真要是把他们逼急了,要是逼的他们远遁到海外荒岛上,到时候可就是后悔也来不及了。
王宗听了法雄的建议之后,觉得很有道理,毕竟兔子急了还会咬人呢。
王宗下令让士兵原地待命,不许擅自行动。
结果这下可让张伯路的部队高兴坏了,在他们看来,王宗不敢出动部队讨伐他们,肯定是害怕他们逼急了跑到海上去。
于是张伯路带着部队死不忌惮的在州县进行掠夺,除了有争抢军需物资的需求之外,还有挑衅王宗和法雄部队的意思。
典型的小人得志。
张伯路当时带兵在齐鲁一带掳掠,在抢劫到东莱郡的时候,发现东莱郡的王宗士兵依旧身穿盔甲,严阵以待,生性多疑的张伯路便以为这是王宗设计要搞他,所以吓得他带着人马立马逃奔到辽东半岛上去了。
起初法雄在得知张伯路逃遁辽东半岛之后,多少有些后悔,可是等他冷静下来之后,便开心的笑了。
他心里都很清楚,张伯路还会回来的,而且用不了多久。
永初五年公元111年辛亥法雄的设想真的应验了,张伯路带着部队真的又返回来抢劫了。
虽然张伯路带着部队逃到了辽东半岛上躲过了一劫,但毕竟孤岛之上什么都没有,难以维持正常的生计,所以张伯路只能选择铤而走险回来抢劫。
法雄等的就是这个机会,于是带兵直取张伯路部队,打的张伯路的部队四散溃败,张伯路见部队被法雄击溃,吓得赶紧逃奔辽东半岛。
可这一次,张伯路就没有那么好的命了。
当时有一位叫李久的辽东地主,对张伯路数次三番来去辽东是深恶痛绝,于是在张伯路被法雄击败之后,忍无可忍的李久带着自己的武装实力趁机灭掉了这个让朝廷十分头疼的隐患,终于让这场战事落下了帷幕。
张伯路的经历就是在告诉人们一个道理。
想要成事,就必须要先掂量掂量自己的斤两,如果没有那金刚钻,千万别拦那瓷器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