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喜欢作品的故事性,有人喜欢作品的文学性,有人喜欢作品的现实性,有人喜欢作品的思想性。
文学并不是单一的体裁或者风格,在不同时代自有其不同表现。
借用《奥术神座》里的论文评价标准。有重要性,开创性,可讨论性等。
在当前网文中,想要寻找一部具备多种品质的作品令人头秃。
因为作品多,量又大。
几百万字的故事和几行诗并不能放在一起比较,无论比较文学性还是思想性还是别的,都显得不合时宜。
几百万字的作品和几百万字的作品放在一起,似乎好比较了,因为将比较对象选择了体量相同的。但作为文学比较,太难了。
主要是量太大。
文学批评作品一本书经常批评好几本,没见过几本书批评一本的。
有这待遇的都是名著级别,且评价并没有多么长。
创作平台的选择一开始就很精确。
用市场来进行评判。
用海量的读者来进行评判,并从中获利。
读者是最原始,也是武汉精准的评判家。
读者之外还有编辑。
作品编辑。
听说对于大神作者编辑是不看作品质量,来改错别字的,不知道是真是假。
但针对广泛作者,编辑起到作者与读者的桥梁作用。
总结读者意见,根据经验对作者进行规劝,或者鞭挞。
读者总体是最精准的,编辑是少数派但是是起到实际作用的,而在读者与编辑之外,尚有奖项,批评家之类的。
奖项这种东西很难搞。因为奖项本身是就是标准。
有些说得清的,比如诺贝尔奖,奖励的是重大科学技术发现与进步,比如普利策奖,奖励的是最优秀的新闻作品,还有些是说不清的,比如金马奖,金像奖,但我们并不清楚它们在奖励什么。
但奖项这种东西,总归是归类于荣誉的,而网文作品获不获奖,那就是组委会的事了。
至少本人认为的优秀作品并没有荣誉满怀荣誉加身,所以从奖项来讲,网文作品是十分吃亏的。
可能不仅仅是网文作品缺少现实性,更大的可能是评委们自己也搞不清楚到底谁更优秀些。当评论数量变成了数据,那评论就没什么意义了。
还有最后一个是批评家。
这里没有媒体,因为媒体是报道式的而不是批评式的,报道好了就很好了,批评并不是媒体的本职,约稿批评家才是。
查先生就是写了多年的社评才有了而后的伟大成就的,吧。
就是金庸。
批评本身是很有趣的,无论是写批评的人,还是看热闹的人。
古语有云说“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就基于此。
批评的消亡,可能与作者有极大关联,读者能够直接跟作者交流的情况下,批评家来批评似乎显得有些多余不是。
我想起了《一世之尊》中的某个角色,一个学儒家剑法讲究中正平和的剑客。
在观战时能做出精彩点评,还不让对战双方厌倦,观众还喜欢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