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楔子(1 / 2)明中记首页

大启王朝,昏君当道,民不聊生。孝武帝信奉道教玄学,尊太史令张玄阳为国师,官居一品,人称“隐相”。

国师张玄阳坐镇太史局,此时正在观星阁夜观天象。

令史杨昭轻步走来,在张玄阳身后拱手一拜:“国师,明日的中秋祭月仪式已准备妥当。”杨昭说完静待片刻,未得回复,便抬头看去,见张玄阳对空遥望,眉头微蹙,遂上前一步,低声问道:“国师,可是天象有异?”

张玄阳凝视夜空一处,微抬左手掐指一算:“太阴渐显,恐有贵人降世。”说完便缓缓转身,踱步至窗前向皇城方向望去。

杨昭闻后,抬首望月,又低头沉吟片刻,目光一亮,连忙上前几步问道:“明日中秋,正值太阴最盛之时。下官听闻太子妃产期将近,莫非?”

张玄阳望着皇城方向,确切的说是东宫,缓缓开口道:“极有可能。”

杨昭听后面上一喜:“东宫若得贵子,于大启实乃一大喜事啊。”

“许是位郡主。”张玄阳淡淡地看了杨昭一眼,见其喜色渐浅,又平静地说道:“大启龙气将尽,此乃天意,强求不得。你我虽为人臣,却上承天命,实不该妄动恻隐之心。”

杨昭承教后,对张玄阳深鞠一躬,面带伤怀地问道:“国师,若大启亡国,我等又该何为?”

张玄阳整了整衣袖,双手覆于身后,仰头说道:“顺应天道。”

中秋之夜,孝武帝宴请群臣,举行祭月之礼。

群臣行跪拜礼,太史局秋官正女吏主持祭礼,高声诵读祭文。

尹淑妃看着祭坛上的女吏,抬手用锦帕掩口,偏首笑问道:“这朝廷里怎么会有女官啊?”

坐在一旁的惠嫔忙凑上前解释道:“娘娘有所不知,朝堂上本是没有女官的,唯独太史局有此特例。”

尹淑妃不解,抬眼向惠嫔看去,继续问道:“哦?为何?”

惠嫔见尹淑妃来了兴趣,心中一喜,对尹淑妃微微行礼,颔首道:“回娘娘,陛下尊崇天道,对太史局格外青睐。而这太史局掌天时,定历法,主祭祀,所用之人皆需天资。至于这天资一说,又格外难得,且祭祀也有男子不宜的,所以太史局征拜不拘男女。”

尹淑妃听完笑笑,回道:“倒是有趣。”

坐在前方的明肃皇后申氏听到二人对话,心有不悦,偏头对身旁的掌事嬷嬷安氏叮嘱几句。就见那安嬷嬷听后点点头,起身走到尹淑妃身边行礼说道:“淑妃娘娘,皇后娘娘说了,祭坛乃庄重之地,切勿喧哗。”

尹淑妃听到安嬷嬷的训斥后面色一僵,冷冷地看着面前的安嬷嬷,一言不发。

惠嫔见状,忙开口解围道:“嬷嬷误会了,是我在说话,还请皇后娘娘恕罪。”

尹淑妃冷笑一声,对惠嫔说道:“祭坛乃庄重之地,你怎可在此喧哗,回去后罚跪一个时辰。”惠嫔忙跪下称“是”。尹淑妃转头看着皇后,嘴上却对安嬷嬷说道:“人,本宫已经罚了,嬷嬷回去复命吧。”

安嬷嬷见尹淑妃面色不善,也不再多说,便行礼回到皇后身边。

惠嫔见安嬷嬷走开,又附身说道:“娘娘莫气,皇后如今风头正盛,不过是仗着太子妃有孕在身。嫔妾听说东宫此时正在生产,若是个女儿就好了。”

尹淑妃冷眼瞥了惠嫔一眼,斥责道:“你还嫌本宫不够丢脸吗?”

惠嫔一惊,忙低下头不敢再言。

尹淑妃转头向位属东宫,本该坐着太子妃的空椅看去,眼底浮现一丝怒意:就算太子妃生的是女儿,申后的儿子也依然是太子。

祭月礼仪完毕,秋官正女吏跪在祭坛上将祭文和月光纸等物一并焚毁,皇帝与一众大臣则移驾保和殿开宴。

张玄阳看着焚烧的灰烬随风飘荡,慢慢地飘近满月,赤月已呈,太阴星出,主兵争,此乃安邦定国的帝后之相,区区一个亡国公主却有帝后命格,实在是天意弄人。张玄阳转身向东宫看去,微微眯上眼,口中呢喃道:“郡主降生。”说罢微整衣袖,动身往保和殿去,刚走几步,忽见天上有东西飘落,便伸手接住细看,是雪啊,大吉之兆。

“啊……”

“娘娘用力啊,再使把劲啊,马上就出来了。”

“啊……啊……”

东宫内宫人里外奔波忙作一团,在祭月大礼之日,太子妃突然发动,虽事先有所准备,但还是有些应接不暇。

太子守在寝殿外听着爱妻的喊叫声心急如焚,这是他的第一个孩子,为此格外重视,特意向父皇告假,盼着在孩子出生后看上第一眼。但是看到又一炷香燃尽,太子有些按捺不住,转身对跪在一旁的太医们问道:“怎么还没生出来?”

太医忙叩首回道:“殿下莫急,太子妃胎像平稳,不会有碍,请殿下再耐心……”。

“哇……”婴儿的一声啼哭响彻整个东宫。

太子面上大喜,一众太医纷纷叩拜恭贺:“恭喜太子喜获麟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