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2. 那些年(一)(1 / 2)情深不负好晨光首页

在苏晨雪还在很小的时候,她就老是察觉到,每当自己说到自己是孤儿的时候,别人总会向她投来某种怜悯的目光,她并不喜欢那种目光给她的感觉,因为那种眼神老是会让她自己都产生错觉,觉得自己确实很可怜似的!

直到她长大工作,她想象中亲生父母上门后悔寻她的戏码还是没有发生在她身上。从小,周围的人也一直夸她很漂亮,她就想,那应该自己亲生父母长得都不错,所以也许就早恋完了偷尝禁果有了她,又因为某些不得已的因素生下她以后,才会把她放进纸箱,在下雪的清晨把她丢到了郊外路边的一处花丛里,被路过的行人捡到送去警察局以后又把她送去了孤儿院。

他们孤儿院的院长姓苏,捡到苏晨雪的时候她还是个四十多岁的贵妇人,端庄典雅,温柔又善良,据说三十多岁的时候离了婚!她很端庄也很善良,又非常喜欢小孩子!不过,苏晨雪并不知道她为什么一直到后来都没有一个属于她自己的孩子……只是听说,离婚后的她突然一时兴起打算开个以慈善为目的的孤儿院!然后便开始四处奔波,多方求助,最后终于在自己的商人哥哥和社会各界的资助下,让这个不大不小的孤儿院拔地而起!她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候就像和小孩一样,活泼又可爱,只是好像由于太瘦了,所以苏晨雪记忆中,苏院长身体好像不是太好,老是会有一些小病小痛去打扰她。

这个面积不算太大的孤儿院收纳了二十多个孤儿,苏院长和几位老师悉心的照顾着每一个孩子,孩子们有半道被领养走的,也有人是在孤儿院长大的!苏晨雪,就是一直在这里长大的其中之一,虽然中途也有好几家人试图领养她,可她都极度抗拒,甚至还会跑了躲起来。

“我不要再被抛弃一次!”这是五岁时的她躲起来被院长找到时,她蜷缩在储物柜里说的话,坚决又果断,稚气的脸上满是倔强。最后任谁劝都不听,待在里面待了一整天,不吃不喝,直到听说领养的人家放弃领养她已经走了,她才肯出来!

与其说苏晨雪从小就大大咧咧,难脱野性,不如说她是不太愿意去深究自己为什么会被抛弃。自小她在孤儿院就是一个“小太阳”,她老是在笑,开心在笑难过也在笑,真的很少,很少会露出那副不开心又害怕的样子来。

后来苏院长有一次忍不住好奇心眯着眼睛问她:“晨晨,别的孩子都爱哭爱闹,你为什么却很少哭呢?”

“因为没什么事情可哭的呀!”她笑晏如花的回答到。

一直她也都是院里的孩子王,因为她最早来孤儿院,也是最大的,直到她七岁的时候,他们孤儿院里来了一个“大哥哥”,那个哥哥比她大三岁岁,苏院长说,他叫邹文彦。

那之后他们孤儿院就又多了个奇怪的孩子,苏晨雪似乎很讨厌哭,邹文彦却是讨厌笑……

不但他自己不爱笑,他还似乎很反感别人在他眼前高高兴兴的玩,总是会冲在他面前玩乐的孩子们丢去嫌弃的白眼,久而久之的这个来孤儿院时年龄最大的孩子就被苏晨雪带头孤立了。

那时的苏晨雪也没有想到之后的日子,她居然会深爱上这个沉默寡言的男孩,更没有想到,她之后很多年的人生都在这个她当初反感的男孩身上打转……

以她带头的孤立一开始本来只是孩子间幼稚的站队,没想到渐渐的却成了一种习惯,成了一种惯性。她习惯了每天故意在他眼前哈哈大笑,习惯了趁老师们没注意抢走他碗里最大的肉和她爱吃的菜,也习惯了他瞪她的眼神。

她总是可以巧妙的躲开老师和院长去孤立他,不过他似乎并不觉得被孤立有什么不好,反正他也根本就懒得理这些“小屁孩”,这样的状况对他来说反而更好!没人打扰自己,也不用和他们玩那些幼稚的游戏。

后来他们两人都惊觉,他们就算是不合的走过了那些年,他们也成了彼此心里最重要的人!哪怕那些年里他们连话也没说上几句,但他们还是陪伴对方长大了。陪伴有时是悄无声息的,陪在身边的时候往往会被忽略,但等到你发现的时候,那份陪伴早已渐行渐远……

苏晨雪十七岁,刚刚读高二那年,邹文彦考上了F市一所名牌大学,然后苏院长和老师们带着孩子们开开心心的送他上了火车,走的时候苏晨雪居然眼眶红了,邹文彦在和院长还有老师告别完上车前鬼使神差的看了苏晨雪一眼,她红了的眼睛,让邹文彦觉得自己可能是看错了,或者,就是风太大吹的吧!

就连苏晨雪自己也觉得,自己眼睛酸涩一定是因为风太大,心里不舒服,也一定是因为邹文彦走了,以后就没人给她欺负了!

大概也就是因为他几乎快四个月没有在她眼前晃了吧,苏晨雪突然觉得自己有些离不开他,甚至……想念他。

邹文彦在大学里忙忙碌碌的生活了一个学期,寒假回来,没想到来火车站接他的人竟然会是苏晨雪,最让他意外的是,她看见他径直地走到自己面前,竟然委屈得哭了起来。

“你怎么才回来啊?读大学有这么了不起吗?你都好久没回来了!”

看着苏晨雪泪汪汪的大眼睛,他愣了半天才找到了回答的话:“我不在,没人欺负不习惯了?还是你吃饭的时候肉和菜不够吃?还是抢不到别的朋友的玩具了?”全是嘲讽,针针见血!

听见他的话她先是一怔,然后立马抹掉脸上的眼泪,倔强的瞪着他破口大骂:“邹文彦!我都多大了?还玩玩具?我怎么会为你这种怪人哭呢?你就是个怪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