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立并追求我们的人生价值,就是活着的基础意义。
发现真正的人生目标!
人活着,不能仅限于自身价值确认。人在成长到一定的年龄,基本上都会对自身和社会有一定的认识,如果不继续思考的话,就可以在这种自以为透彻的情况下按部就班地走完一生。
这是一种幸福的,满足于现状的思想状态,对于大多数人来是现实的,但是我们心里都知道,人不仅仅是要活着,一个人是需要有高于生存这个初级水平的更高追求,这才是人类活着的更高境界也是人类活着的真正意义。
那么这个真正意义是什么呢
很多人答不出来。我也不一定能答出来,因为人一旦解决了生存问题,在精神上就会跟随每个人不同的思考发散,人生目标就不再局限在吃好喝好而千姿百态起来。
我的高一级人生目标,有可能和你的一样,但是更加有可能不一样。
因为涉及到认识论,必然涉及到知识和学习。所以人生高阶价值的确认,是和后学习、圈子、思维方式息息相关的。
有些朋友想成为家,有些朋友想成为旅行家,有些朋友想成为书法大家,有些朋友想成为国画高手,而我想让诗词知识下沉普及,你看,和而不同,都是高出生存的人生目标,但是又完全不同。
有目标的人,前行有动力,但是和浑浑噩噩、按部就班、岁月静好的人来,也更加痛苦。这痛苦来源于目标追求的不可得和过程中的艰辛坎坷,但是在追求的过程中也有快乐,来源于一点一点向目标的靠近这就是那谁的“痛、并快乐着。”
并且,这还不一定就是我们真正的人生目标。但是,至少有目标。
上下求索,从来不晚!
由于人对自身价值的确认具有唯心的偏差,对他人价值确认具有客观偏差,这就会导致我们对人生目标的确定会有偏差,随着时间的增长,我们会发现这个人生目标完全不是我自己的菜,那又该如何是好?对于前期的错付,该如何面对?
孔子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命。”这几句话是不是互相矛盾呢?明明“三十而立”了,为什么到了“四十不惑”,又为什么到了“五十而知命”?这正是孔子的人生目标、自我认识随着时间在不断改变的缘故。
三十岁左右建立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结果到四十岁,发现全不对,终于不再疑惑,结果又学习追求十年,到了五十岁,才知道什么是自己的命所归。这就是一个不断否定自己的过程,而正确的,适合自己的人生目标正是在不断纠错中得以建立。
人生,就不是不断发现自己的过程。
孔子周游列国,选择了教书,如今的称谓还是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我们有多少人一生兜兜转转,最终才发现了自己真正的人生意义?
临到老来推翻自己一生的所作所为,发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晚了吗?
不晚,而且这是作为有思考能力的人活着的真正意义朝闻道,夕死足矣。
管薏读了,觉得也许这篇文章主要讲的人活着的意义就是有目的有目标,有想实现的事情,有要完成的事情。
可是她不知道现在的自己怎么了,仿佛被困在了牛角尖里。无论她怎么闯怎么撞都没法走出那扇透明的墙,她好像一时间没有目标了。
没有可以支撑她的精神支柱,没有目标和目的。一切在眼前仿佛都是茫然,不知该干点什么。存在在世上,创造不出点什么。
就连坐在沙发上都有个印子,为什么一个活生生的大活人不见了却没有一个人有反应呢?他们都不在乎她,没有一个人在乎她。
爸爸妈妈只喜欢弟弟,从来不在乎她的感受。既然存不存在都是一样,那不如离开这个让她难受的地方。换一种方式,让心灵让思绪让一切解脱。
离家出走?
她没想过这个问题,就算也许曾经动过一点点这个念头,苗头也被自己扼杀在萌芽状态。离家出走这四个字拼在一起她想都没想过,是不可能离家出走的。
管薏也不知道为什么,她就是忽然感觉自己很累。千斤重的担子都压在她身上,压的她喘不过气来。她的眼前仿佛一切都变得黯淡无光,她觉得似乎全世界都没人在乎她,关心她,在意她。她像是被所有人抛弃了似的,一个人孤孤单单没有朋友亲人。
就是感觉所有委屈都在一瞬间涌上心头,所有难过都在一瞬间发酵成功。
也许钍瑾的那一口唾沫以及那一拳让她无法找到解决办法,也许她从没受到过这种侮辱。总之她找不到解决方案,她觉得无助,整个人漫入深海般的绝望。
所有人对她的嘲笑,谩骂,讥讽的眼神,讽刺的嘴角。全部随着黑暗与安静铺盖地的涌来。
管薏就像是浮在海里,飘啊飘啊,四周全是摸得着够得到抓得住但是依旧会淹死饶大海里。她迫切的想捉住点什么,于是她伸手抓啊抓,费力的去抓。她抓到了海水,但海水很快又从指缝流走。她徒劳的去抓捕空气,可惜空气看不见也摸不着。人们只是在认知理念里知道它的存在,呼吸着它证明着它的存在。
空气啊,它抓不着。
不,也许人们抓找了它。可因为它无色无味又给人感觉无法触碰,因此及时抓到了它也大多被忽视,觉得肯定抓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