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薛丁正在拿着连弩,对着远处的箭靶连续发射。
见赵王前来,薛丁忙停下来,跟黄庭靖一齐向君王作揖行礼。
“大王,臣不断改进,试验多次,终于成功!”
黄庭靖兴奋道。
这里有一张桌子,桌面上放着一把连弩和许多箭矢。
连弩的体积比单兵使用的单发弩机要大,赵歇双手将其拿起来觉得很沉,幸好这副身体从小参与体力劳动,要不然就算能勉强将之拿起,亦坚持不了多久。
首次看着诸葛连弩成品,赵歇先仔细打量一番。
连弩机分为箭匣和机架两大部分,箭匣在上、机架在下,由杠杆连接着箭匣和机架。发射槽位于箭匣靠近底部的位置,在发射槽最后端有横向的凹入部位,细细的弩弦穿过发射槽内的前端,弩弦两端系在下方机架前端的弩弓两端。
赵歇本身就知道相关原理,在打量过之后,要亲自使用体验一下。
首先是装箭矢,连弩的上方是箭匣,有箭匣盖盖着,赵歇将弩重新放回桌面,将箭匣盖拉开,拿起桌面上的箭矢将其放入箭槽。
连弩所使用的箭矢,跟弓箭的箭支大不相同,箭身略小,长度短上很多约二十五公分,箭尾没有羽毛,这是专门给连弩使用而制作出来的。
诸葛连弩可连发十支箭,箭匣的高度是以竖排装载十支箭作为基准,放入十支箭后,刚好将箭槽装满,合上箭匣盖后,赵歇重新将连弩拿起,对准了远处的靶子。
这里跟箭靶的距离,如果按照现代长度标准来算,约为三十米。
赵歇左手托着连弩机架,右手握着杠杆的握把。当他将握把向前推时,箭匣随之向前和向上,当发射槽最后端凹入部位接触到弩弦时,由于机架在机匣、发射槽下端,横向穿过发射槽并连接着弩弓两端的弩弦自然有向下的压力,压力促使弩弦落入横向的凹入部位。
当赵歇将杠杆往回拉时,箭匣随之跟着向后和向下,同时亦拉动着弩弦张开,因为采用了杠杆原理,拉动弩弦张开的过程并不需费太大力。
当杠杆被往回拉至一定程度时,箭匣跟着向下和向后,杠杆恰好跟发射槽内的弩弦接触,随之将弩弦抵出,弩弦的弹力将发射槽内的箭矢弹出。
“嗖”的一声,箭矢从发射孔射出,箭头稳稳射入木制箭靶。
在箭支射出后,发射槽上端箭槽内的箭矢,会自动落入水平槽内,赵歇右手再将握把向前推,重复刚才的动作,便实现了连弩的连射。
按照现代军事的专业词汇,连弩的射击方式,属于半自动射击。
古代人的智慧未必比现代人差,因为有赵歇详细的理论知识作为指导,加上黄庭靖在机械方面的能力处于本时空前列,才能在短时间内将连弩制作出来。
根据在现代时查阅的资料,诸葛连弩最快可以做到六秒钟射完十支箭。
赵歇又再次试验,将箭靶距离增加一倍,连弩虽能射到那个位置,但精准度已经差了很多。
随即,他想到了瞄准器方面。
在战国时期,人类已经懂得在弩箭的弩机上安装望山,用于士兵瞄准目标,这时期赵军的弩机同样没有望山,但是还没有刻度。
刻度就如同现代武器的表尺一样,弩手根据自身和目标之间的距离,选择相应的望山刻度,构成瞄准线并发射,能大幅度提高命中精度。
连弩难以安装望山,显然会影响射击的准确性,连弩优点是快速连发,并不是就要完全取代单发弩机。
带刻度的望山最早出现在西汉时期,赵歇可以对现有弩机适当改进,给望山加上刻度,便是其中一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