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紞这个家伙,在后世的史书上,也不算是一个籍籍无名的官员,他字昭季,富平县雷古坊中张村人。
明洪武初,张紞被选拔为经明行修,为京兆教授,后历任东宫侍正、通政司左参议、通政使、布政司左参政等官职,建文帝继位后,累功官至吏部尚书。
建文帝记得,在原历史上,这个家伙的结局好像绝食自尽,算是亲自为建文帝送了终。
当然,建文帝不知道的是,在原历史的明史记载上,这个家伙虽然也死了,但他却并不是像建文朝的大多数志士一样,在建文朝被终结的第一时间随建文帝离去,而是与众多二臣一样,开开心心地迎接朱棣登上大宝。
直至朱棣将其解除职务,月俸减半,兼坊间又闻朱棣欲咎建文时之改官制者后非常恐惧,自杀于吏部后堂。
建文帝因为对张紞的过往一知半解,加之在三法司会审下,张紞查实的罪证除了收受贿赂之外,也没有犯下什么不可饶恕的大罪,所以建文帝对张紞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恶感。
故而最后,建文帝也没有多么苛刻,对张紞的处理结果只是去其功名,责令其全家返归原籍地,同时勒令刑部彻查张紞贿赂线上的其他官员。
张紞原来是吏部尚书,把持着朝廷人事任免大权,在这个位置上,收受贿赂的权力指向基本可以说是人事任命,相信能通过这条线查出不少大贪来。
当然,建文帝也知道,明朝公务员薪酬很低,官员不可能不靠灰色收入来生活。
就靠明面上的那一点薪酬,根本不可能够用,养家勉强可以,但光官员的迎来送往就远远是薪酬的数倍,手底下每月给予小吏、幕僚的开支就更加休提。
只不过,中国传统政治体制尽管默许官员在一定程度下贪污,但这毕竟是默许,建文帝既然发现了,必然要大查一番,因为贪污如果不压制,贪官只会越贪越狠,直到彻底把国家贪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