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巳时三刻,政德殿。
“陛下,顾太傅求见。”符公公小步前来禀告道。他见官家正在吃荔枝,桌上的奏折都被挪到了一边。
顾禹同?他又来干什么?我这好不容易休息一天的,真是一刻也不让我清静。此时的景祐帝只想在政德殿应个卯,对付半时辰就可以了,毕竟自己对外标榜是个勤政的明君。
假若刚一退朝就往后宫跑的话,他怕史官在背后给他记上,所以今日他照旧还是来了政德殿。样子嘛,还是要做做的,不然也太说不过去了。
只是没想到,他屁股还没坐热呢,就有人找上门来,这业务也太繁忙了。重点是,他还要去御花园陪娇娇小美人赏花观鱼呢,哪里有空听顾禹同在这长篇大论。
“嗯,让他进来吧。”皇帝想了半天,觉得样板工程还是要做的。自己可不能让人留下话柄,说他是个沉迷美色的昏君。
“陛下,您昨日说的有关一赋法之事,臣已在奏折中详尽禀明。”说罢,顾禹同向一旁的符公公双手递上了一份折子。
“另外,这是同一赋法一并施行的相关律令格式。请陛下御览。”他又从袖中掏出一沓厚厚的文书呈了上去。
景祐帝正打开奏章还没看两行呢,又被他那一摞纸给吓着了。密密麻麻的小楷,看得他脑壳疼。
“如此,朕稍候再阅。”他敷衍道。
“陛下。田亩之策乃……”顾禹同见今日的官家甚是怠政。
这些时政策论要真正落实下去,除了天家御笔朱批,还需经过三省六部层层下达。其中流程繁琐,等到流通于百姓时,最快也要月余,而马上又到了秋收之际。今年若能及时颁行新的政令,那么举国百姓岁末也能过个好年。
所以,他急忙说道。
“好了,此事等朕看完之后再说。”那御座之上的天子似乎有些不耐烦了。
“太傅如此关心国事,不知朕的中秋宫宴准备得如何了?”景祐帝此时只想听些乐呵轻松的事情。还好马上就要中秋了,今年中秋他准备设宴群众,大办一场,到时候热热闹闹的,方能彰显他治下隆昌,王朝盛世。
“礼部及各衙门已筹备妥当。”顾禹同回禀道。前两日,他看到有司呈上来的最终账册,这次的宫宴耗费竟达八十万两白银之多。八十万两……国库一年的银子也不到一千万两。
“那就好,朕甚是期待。”景祐帝说完又亲手剥了一个荔枝送入口中。
“朕听说太师病了,要不顾爱卿替朕去看看?”顾禹同抬头望去,只见官家嘴里虽还嚼着荔枝肉,但脸上已全然表现出了一副担忧之色。
沈伦这个老狐狸,早不病晚不病,偏偏在我要用他的时候就病了。平常反对革新之法时,他总是带头蹦跶,现在我真正要他使点劲,老东西就指望不上了。
景祐帝一边暗骂,一边笑着指着桌上的半盘荔枝说,“喏,这是南诏进贡的,岭南那边的现在都过季了。你带去探望沈太师吧。”
“臣代沈大人谢过陛下。”顾禹同叩首。
--
沈府,颐风堂。
沈长风回来后,立刻就向父亲禀告了太子下朝后留他问话一事。不仅如此,他还着重描述并转达了太子对沈太师的问候。
“殿下聪敏仁惠,敬贤礼士,儒生门客咸附之。殿下真不愧是众望所归,得继大统之人。”
沈伦听着儿子在遥遥地拍着东宫马屁,心中却想道,虽说他是太师,位高权重,但朝中有人传言他要与皇后和太子结亲。所以,他一直小心翼翼,如履薄冰,深怕别人误会他与东宫有什么牵扯。
毕竟背后说是背后说,他们没有证据,倘若自己真与东宫往来密切还被人发觉了,那就犹如身临万丈之崖。稍有不慎,不要说太子的岳丈了,恐怕还会被扣个攀附皇室,结党营私的帽子。
为了自己的清誉,当然更是为了沈家日后着想,不要说他与东宫不熟,他简直连话都没和太子说过几句。沈伦隐约记得自己上次和殿下对答还是两年前的一次朝会上。之后,太子被天家派去巡视黄河,回来又加冕及冠,与他根本毫无交集。
再说他是景祐帝的老师,又不是太子的老师,太子在德化殿读书的那几年,碰巧是他做阁老的时候,自己不知有多忙。原先圣上也是属意过他做太子太傅的,毕竟他也是曾经的太子少傅。但当时正是他在政坛施展拳脚之时,于是就推脱了陛下的旨意。
那个顾禹同倒是当过几年太子太傅,算得上是太子的启蒙之师了。之后,他还因为这件事情而后悔过,但是后面再看看顾禹同和太子的关系也没见得多好,自己也就释怀了。
怎地这时候,太子如此关心起他来?
前两年先妣辞世,东宫也只是派了一个属臣前来吊唁而已。难道太子与皇后当真有意与我沈家结亲?
这边沈太师还在慢慢思索着,那头就听见王管事来报说有贵客登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