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511章 流言(2 / 2)废后重生是颜控首页

突厥公主当街纵马,后来还和萧易安起过一场冲突,气焰嚣张得很,浑然没有是站在别人地界上的自觉。归根究底,还是和当年陈朝远征突厥落败有关。

打那之后,地位便似乎低了一头。

燕皇如此强势的人,却选择和突厥和亲,就是顾虑这点。

现在檀逸之借助火炮的威力,一举大败突厥的十万人马,还将可汗的头颅斩下来,可以说是一雪多年的耻辱,壮大了威势。

现在达利王子葬身在此地,阿史那燕后来回到突厥之后,便销声匿迹了,没再听说关于她的后续。

檀逸之听到王弟提起的自己功绩,笑了一笑,“为你摆了一桌接风宴,咱们边吃边说。”

“不忙,此次前来是有一桩正事没讲。父王说了,你这一仗打得实在是太好了,虽然没有抓到慕容烈,但是大局已定,如今可建立新朝登基为帝了。”

檀溪之说着,将手中的东西递了上去,“这是父王的诏令和信。”

檀逸之接过来说:“但是论礼,应该迎父王登基才对。”

“这是父王的意思,他说自己年纪大了留恋故土,不愿意离开沣京,若只当个太上皇自在就好。而且这次的战役全是王兄你率领众将士奋勇杀敌的功劳,你登基为皇才是众望所归的。”

“王兄,等你登基之后,别忘了封我当个王爷。”檀溪之挤眉弄眼,“只要我留在金陵,就可以不受父王和母妃的管束了。”

西秦王写的一封是诏令,一封是家信。

信里所表达的和檀溪之说的差不多是一个意思,让檀逸之登基,西秦的大臣可以选一部分调往金陵,而自己不掺和其中的事情。

檀逸之明白了父王的心意,笑着将打开的信又折上。

抬起头,突然打趣王弟,“说起来,你至今未曾成亲,也没见对谁献殷勤,难道就你自己有没有中意的姑娘?”

檀溪之收起了嬉笑的神情,头摇的跟拨浪鼓似的,立刻推辞说:“别别别,我年纪还小呢,慢慢挑选,不着急这个,还是你和王嫂先成亲了才是。”

萧易安虽然是名义上的西秦世子妃,但是还没有举行任何仪式,以至于如此的神秘,无人知晓其面目。

因为檀逸之希望她能以皇后的身份出现在世人眼前,而不是世子妃。

江山为聘,这是当初的承诺。

不过等到登基之时,确实应该册立皇后了,这可不是什么小事,等一回金陵城就让礼部早早的准备起来。

檀逸之扬起笑容,“行了,难道我还不知道你就是喜欢过逍遥日子,不想成婚。改日再说吧,看你究竟能拖到什么时候。”

他的眸光闪烁间,忽的一暗。

“不过没抓到燕皇,还是让人有些不放心。总不能放任他藏匿在民间,这个后患不除,以后势必会引出一些麻烦。”

檀溪之是沿着官道而来,进城过关,一路上见到了张贴的通缉画像。

他当然知道王兄所说的是什么,跟着疑惑起来。

“真是费解,人怎么可能会那么消失了呢,已经下令在重重关卡上设防,根本没这个道理啊,不可能逃走的……乔装易容,蒙混过关,还是另有高人相助……”

脑海中灵光一闪,檀逸之挑了挑眉,问道:“你刚才最后一句说的是什么?”

“我、我说慕容烈他难道是乔装易容,或者另有高人协助,才能藏起来不被人找到。”

“有道理,或许是这随州城也该好好的搜一搜了。”檀逸之若有所悟的说,“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咱们可不能犯这下种大错。”

檀溪之瞠目结舌,王兄说的话,和自己刚才说的完全是两码事吧。

正发着愣,已经被拉去了接风宴。

但是檀逸之刚将彻查随州城内的命令发布下去,就有人着了急,立刻闻风而动,将筹谋的计划提前。

于是,有一个流言从民间传了出来。

不是旁的,正是关于那位前朝公主的身世。

上次张贴的布告,只是说她是那个行侠仗义神秘的白衣女子,后来宫内发生了齐王慕容晟一案,许多人蒙受不白之冤被下牢,掀起了一场风雨,没过多久西秦就兵临城下,改换天地。

当时的舆论影响力大,可是过去这么一阵,就被遗忘的差不多了。

但是这次的消息来势凶猛,一下子勾起来了百姓的记忆。

说这位前朝公主不仅是燕皇慕容烈和桃花公主的女儿,之前一直是隐藏在宁阳侯府的五小姐,假死之后行走江湖仗义疏财,还直接指出她就是西秦的世子妃,

四个身份,全部被指出来,还指名道姓的说她就是萧易安。

一石激起千层浪,不仅是百姓之间在讨论,听到了风声后,连臣子们都开始议论纷纷。

这种确切指明身份的消息,可信度实在很大,不像是谣言。

但是因为故事总体太过跌宕起伏,有许多人还在分辨真假,有的人相信,有的人不信,围绕这件事还有人专门分析出了可疑点和可信点。

甚至于民间有人一见面就在议论此事,“你知道了吗?”“知道知道,听说啊……”

然后津津有味的探讨起来,一聊就是一个时辰,沉浸于传言的故事中无法自拔。

时隔三年,“萧易安”这个名字再次活跃在世人的口中。

无论她是大燕的公主,还是陈朝的公主,都是摆脱不掉的前朝公主,这层神秘的面纱让世人对她的评论开始两极分化。

萧易安一陷入舆论中,这件事立刻让行宫中的檀逸之不得清净。

这种与前朝密切相关之事,注定会产生许多的麻烦。

于是新朝还没有建立,就有人开始反对这位皇后了,反对者以西秦的老臣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