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十七章 忠孝义 才女蔡琰(2 / 2)三国之将军无双首页

一众蔡氏族人虽不明所以,但看到自己得救,纷纷像许勇拜谢,其中,有一个看起来约十三四岁的女子,大约就是蔡琰吧,对着许勇盈盈一拜:“多谢君侯相助,蔡氏一族,感激不尽,小女子蔡琰,亦多谢君侯。”

许勇连忙双手虚扶,说道:“蔡娘子不必多礼,某乃濮阳许勇,久慕蔡中郎学识渊博,品性高洁,曾多次前往蔡府拜访,可惜始终无缘一见。

今来长安,本想着拜会蔡中郎,只是俗务繁忙,一直不能拜会,况且,如今蔡中郎入狱,也是与许某有关,当不得蔡娘子之谢。”

汉代可不会称呼未嫁的女子为小姐,而是称为某某娘子。

蔡琰虽说不至于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但距离董卓死才没过多久,她又怎会知道这短短一个多时辰发生了什么?

心中疑惑,但无论如何,许勇也解了她一家之急,于是,她说道:“不管如何,若非许君侯,我蔡氏皆被抓走,蔡琰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救命之恩,不可不报,若君侯不弃,还请君侯入府一叙,以报救命之恩。”

许勇打量着这个名传千古的才女,那悲惨的经历,心中闪过一丝怜悯。

眼前的这个女子,还不曾嫁给那个短命鬼,也不曾被匈奴虏去,此时的她,尚带着一丝稚嫩,没有如同何太后那些倾国倾城的容颜,她的姿色,比之何太后要逊色一分,也不如田铃儿那样柔弱。

或许因为小时候跟随父亲四处流浪的缘故,她眉宇之间,有些一些坚强与倔强,而且,身为大儒蔡邕的女儿,她不喜女红,却喜欢诗词歌赋,琴瑟琵琶,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她那独特的气质,在这个时代也是少有。

随即,三人便进蔡府,老夫人早已经被下人抬到屋内。

落坐之后,蔡琰让下人准备了茶水,不过,许勇当然对这茶水没有兴趣。

蔡琰见此,便说道:“看来许君侯不喜欢这茶水,只是我蔡府刚遭灾祸,下人们人心惶惶,一时之间,恐怕没有酒菜招待君侯,还请君侯见谅。”

许勇说道:“无妨,我已经像陛下说了,我在长安没有住处,便暂居蔡府,同时也能庇护蔡府,以免有宵小之辈捣乱,说起来,还是许勇多有打扰,还望蔡娘子见谅。”

蔡琰说道:“蔡府能得君侯青睐,正是蔡氏之荣幸,敢问君侯,家父缘何被打入大牢?”

许勇叹道:“说起来,还是因为我的缘故,想必蔡娘子已经知道,董卓自己死了,这就是许某来的原因,就在今日,许某于朝堂上刺死董卓,令尊蔡中郎因董卓之死,哀声哭泣,惹怒了天子,故而天子降罪

不过,蔡娘子放心,当初许某已经与太后和司徒等人已经说好了,不会动蔡中郎,待得陛下息怒,蔡中郎便能脱身囹圄。”

蔡琰这才明白,她连忙起身拜道:“许君侯铲除董卓,功莫大焉,董卓为祸雒阳,长安,残暴不仁,今董卓身死,万民必定拍手庆贺,家父却为董卓哀悼,难怪遭此大祸,蔡琰代家父及蔡氏一族,多谢君侯出手相助!”

许勇说道:“这是应该,这是应该,毕竟,若非许某杀死董卓,蔡中郎亦不会遭此横祸。”

蔡琰摇头说道:“君侯此言差矣,蔡琰虽然不知道朝中大事,但家父常在家中叹息,言董卓残暴不仁,不知收敛,早晚必生横祸。

而且,董卓此行将雒阳百姓强行迁往长安,又不安置妥当,致使生民十不存一,天下百姓,无不祈盼有英雄杀死董卓,蔡琰久居深闺,亦常闻此言,将军杀死董卓,乃是英雄之举,我蔡氏又怎有怨言!”

许勇好奇道:“既然蔡中郎明知那董卓该死,为何还要这样?”

蔡琰叹息道:“君侯有所不知,家父早些年备受先帝青睐,后遭奸佞陷害,流放朔方,这一去,将近十年,若非董卓,家父还不知要流浪到何时。

故而家父一直深感董卓之恩惠,才会为他效力,只可惜,董卓虽然重用家父,但却难改其残暴的本质,家父屡屡相劝,却不被董卓采纳,故而家父也时常烦恼。”

许勇这才明白了缘由,难怪他杀董卓的时候,蔡邕不出来阻止,却在董卓死的时候,痛哭流涕。

前文已经说过了,大汉重孝义,故而大多数人会将举荐自己的人尊为恩主或者至交,有时候,这份情义甚至能让人违背朝廷的命令。

最有名的莫过于公孙瓒,他的曾在某地太守治下任职,这个太守十分信任他,以他为心腹。

结果这个太守犯了法,被发配交州,要知道,发配可不是电视上的那样,坐着囚车,被马拉着走。

而是戴上重重的枷锁,一步一步的走,这期间,不许摘下枷锁,不许仆人跟随,风餐露宿,不知多少重臣谋士死在了发配的路上。

而公孙瓒却冒着同样罪的危险,冒充士卒,跟随在太守身边,日夜照顾,才让这个太守活了下来,并且等到了赦免,公孙瓒此举被人说了出去,不仅不被问罪,反而人人都说他忠义。

还有就是臧霸,他父亲被抓,他便带着乡勇过半去劫囚,也被称之为孝子。

大汉风俗如此,那么,蔡邕哭董卓也情有可原。

这也是为什么历史上,蔡邕哭董卓,只是自己身死而没有祸及全家,并且王允还因为杀死蔡邕而失去了人望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