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124 章(1 / 1)故乡的云首页

汤潮的自身情况却有点尴尬,实习期结束早已经过了大半年了,岗位由于技术部门拖着不办,还挂在车间班组。在朱厂长上任的同时,总厂还对各个分厂做了大的调整。生产分厂除了生产的职能外,与其它职能部门进行了剥离。原来在一线的技术人员,大部分集中到总厂,和总厂的技术科扩编为技术研究院。分厂只保留工艺人员,负责现场的工艺和技改。原来各车间负责环保监测、实验、计量人员也都集中在总厂,成立了和分厂的平行部门。汤潮却没能随大流进入技术研究院,依然留在车间一线。朱厂长在分厂的生产科定额组的旁边给汤潮临时安排了一个小单间办公室,工作上主要就是帮生产计划画生产任务流程控制的工作计划表和鱼刺图,协助解决一些技术问题。而他的编制仍然留在车间班组。对于进一步怎样使用汤潮这个奇兵,朱厂长一时还没真正想好,对汤潮归队技术部门的事并不上心,就这么让汤潮先挂着。

进不了研究院,车间工艺技术组依然排斥,自尊心很强的汤潮又不愿意主动去和人家改善关系,日常的技术工作没有实质上的明确工作范围,只有私下会有一些一线工人和刚刚毕业来实习的学生会时常来问问技术上的问题。生产上岗位又挂在班组,职称却是助理工程师,班组没人知道怎么给助理工程师安排工作,人也整天不在班组呆着。班组所在的工段技术面窄,也没有更多需要进一步了解的。汤潮又好像回到大学时代,做事情都是跟着兴趣走。没事的时候,除了继续研究完善自己的分厂生产流程图的细节外,更多就是骑车去总厂图书资料室,阅读一些图书资料和杂志,包括外文资料,进一步了解生产系统中还不熟悉的设备,同时关注工厂生产工艺和产品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的主要差距,当然也有时会看一些杂书。自从汤潮领着程琪来过图书资料室以后,这里的两个年轻漂亮的女管理员,见了汤潮已经不像以前那么热情了,脸上没了往日热情的笑容。对此,本来和女孩打交道就很拘束的汤潮倒是不太在意。

这一天,汤潮正在图书资料室安静地看着书,总厂的宋总工程师,带着一个三十岁左右的青年人来到图书资料室。得知领导来了,图书资料室的负责人带了两个资历老、业务熟练的管理员赶忙过来围前围后。汤潮在刚一进厂的培训和工厂教育时就见过宋总,听过宋总介绍工厂的三个分厂布局和大的生产工艺流程、主要产品。虽然这些产品在汤潮眼里都是些很一般的产品,生产技术也相对落后,可作为全厂技术权威的宋总介绍起来却好像很有自豪感,让汤潮对他多少有点失望。后来车间技改时,宋总也亲自到现场了解情况,只不过轮不到汤潮陪同和介绍情况,没有直接接触。所以汤潮对宋总很尊敬,但也不是很崇拜,估计总工对自己不会有什么印象,也就没主动上前打招呼。

和宋总一起来的青年人汤潮是第一次见,个头不高,人长得很精神,和宋总说话时,语速很快,表情丰富,看样子很外向。宋总和那个青年人一边谈论着问题,一边站在期刊杂志的书架前一本本翻看着。过了好一会儿,可能觉得结果不是太理想,青年人有些着急,回头问跟在身后的资料管理员有没有关于一项化工生产技术方面的资料,而那几位资料管理员听了明显有些茫然。

汤潮在学校做毕业论文时对这种化工的生产技术有涉猎,在老师的指导下,汤潮仔细进行分析并与几种同水平的生产技术进行了比较,翻阅了国外八十年代初的介绍资料和两届师兄的相关方面技术的毕业论文,还有指导老师从国外带回的最新资料。因此对这项技术了解的比较深入,一听需要这方面的资料,汤潮顿时来了精神。再加上因为常来这里看书查资料,和这些管理人员关系总归还是不错的,好多时候,汤潮都可以自己进图书库、资料库翻找感兴趣的书和资料,这按规定是不允许的。为了给这些管理人员解围,也为这类在国际上应用时间还不是很长的技术会在自己所在的这样一线生产厂被提及,自己在学校了解的相关的技术信息有可能会有用武之地而高兴,汤潮少有地主动走了过来,在书架上很熟练地找了两本介绍国外技术的杂志,递给宋总说,“宋总,这两本杂志上有一些这方面的介绍,文章比较短,不是很详细,可以作为方向性的参考。”宋总翻了翻杂志,果然有两篇专门的介绍文章,点点头,很欣赏地看了看汤潮。因为刚才看到汤潮找起文章来并没费劲,宋总知道他一定是这里的常客“你是哪个部门的,进厂多长时间了。”宋总以前也是这里的常客,只是当上总工后,常看的杂志,厂办会有人负责帮着预订、负责送到办公室。常用的参考资料、书籍、图纸,也都在自己办公室的大书柜里有存放,已经好几年不用亲自来这里看书查资料了。看到和过去自己一样喜欢来这儿钻研的汤潮,心里有些感慨,不自觉地想聊几句。“我在一分厂,来厂有一年半多了。”汤潮很认真地回答道。“你对这项技术有过了解?”还没等说话比较慢的汤潮回答,旁边那位青年人已经有些不耐烦地看了一眼汤潮,“宋总,一个刚毕业的学生能懂多少,也就在学校里学过几个国际上时髦的名词,纸上谈兵而已。我看我们别在这儿耽误时间了,还是回办公室去研究吧,其他人还在等我们呢。”看得出来,这位青年人和宋总很熟,说话很随便。